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糾結難解:歐美的基建老化難題

莫蘭迪橋倒塌現場
意大利熱那亞大學高級研究員、訪問教授 Paola Subacchi 日前在「 報業辛迪卡」(Project Syndicate) 就熱那亞莫蘭迪大橋倒塌發表了〈熱那亞的深刻教訓〉 一文,尖銳提問:西歐和美國的橋梁、公路、鐵路都是在戰後的五六十年代的經濟重建熱潮中興建的,都已老化破舊、使用過量,為什麼不重建呢?

問題不能簡單回答,她接着提出以下問題:歐美發達國家有沒有長遠策略去管理必要的基建?能正確評估和緩解涉及的風險嗎?基建都已接近使用夀命未期,保養划算還是重建划算?在基建該由誰「埋單」、該建在哪裡的爭議中,公眾有什麼影響力?

莫蘭迪橋建於意大利黑手黨最無孔不入,意大利貪污最猖獗的六十年代。加上意大利的「新自由主義」政治生態,政府如風車般更迭,各種勢力上下其手的機會多的是。這就使莫蘭迪橋事件有其特殊性。

意大利好歹在那時建了大量基建,如今要建就不易了。莫蘭迪橋要重建,或建一繞道減輕大橋負擔,就拖延多年議而不決。類似的現象很普遍,其中一個原因是涉及本身利益的居民起來反對,是為 Not in my backyard (不要在我家後院) 現象,建在別人家的後院可以,建在我家後院就不行。日前才知道,內地把它的縮略詞 NIMBY 譯作「鄰避」。倫敦希思羅機場的第三條跑道,法國里昂到意大利都靈的高鐵多年都只聞樓梯響,就是「鄰避」作怪。

英國《經濟學家》一篇文章指出,基建搖搖欲墜是全球現象,指的其實主要是歐美各國。戰後初期的交通基建,對交通流量的估算都嚴重偏低。這不怪誰,要怪經濟發展速度比誰的估計都快,還有環境破壞超乎想像。那時,不但流量較低,車輛的重量也較輕,貨車的載重量更不可與今天相比。當年興建的橋梁很多有過百年的設計夀命,但一些工程師今天認為只可使用五六十年,也就是說都接近夀終正寢的時候了。報道說,一九九九年一份研究報告發現,歐洲約三成橋梁有缺陷,尤其是強化鋼索的腐蝕。

英國《衛報》引述專家的話說,意大利大有三百座橋梁有倒塌危險,都要花大量維修費用,可是維修根本解決不了橋梁的結構性問題。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則報道,德國現有四萬座橋梁,平均每八座有一座破舊不堪。法國交通部長博爾納就指出,法國有三成橋梁急須維修。

「美國公路與運輸建造商協會」(ARTBA)今年一月的報告認為,美國 612,677 座橋梁有 54,259 座 (佔 8.8%) 存在「結構性缺陷」(structurally deficient)。它們的平均設計夀命是 67 年,每天被車輛輾壓一億七百多萬次。最讓人吃驚的是,按現時的維修和重建速度,問題要 37 年才能解決。

關鍵是錢。而就算在歐美目前嚴重失效的議會制度下,預算擠出來了,找誰維修重建?誰都知道,當今基建力量最強的是中國。

Paola Subacchi 預期,這樣下去,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莫蘭迪橋那樣的頭條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