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再次動手炮製仁棯醬

一位親戚從中山回來,給我帶了很好的手信:一公斤多仁棯。近月到街市一直注意有沒有這種小果子上市,可是總不見縱影。那位親戚與我心意相通,自動給我送來了。前天到沙田與親戚飲茶拿到手,下午便動手炮製仁棯醬。

翻看這裡的記載,三年前的七月尾製作過一次仁棯醬,餘味無窮。後來每年都有意再炮製,卻是買不到仁棯,真到今年才可以回味。市面有現成的仁棯醬出售,價錢不貴,可是味道不如自己炮製的。

仁棯的生果子青色,堅硬,每個都有點碣色的斑痕,大如龍眼,樣子一點不好看,味道苦澀難當,根本不能進口,必須加工醃製才能吃。前人真聰明,硬是把它加工成為各種食品來,有原個醃製的果子,有不同味道的醬。仁棯醬可用來蒸魚蒸肉,盛一小碟以佐粥送飯,亦非常有風味。

仁棯如今較難買到可能與人們的口味變化有關,也關乎生產。據說,仁稔屬山竹子科,很粗生,不用澆水施肥,樹可長得三四十尺高大,惟是結果要等至十五年,而且十株仁稔樹有一株能長出果子來就很難得。產量低而無法賣個好價錢,誰會刻意種植生產?那位從中山回來的親戚說,在街市賣仁棯的當地人說,仁棯是從鄉下果樹下撿來的,樹上的摘不到。

網上有資料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西方有研究發現仁稔的果實含有鉻,有減脂增肌的功效。當時因而湧現了一批以仁稔作原材料的健康食品云。我不知真假,也不會因此去吃多仁棯,「食嘢講味道」才是粵人的傳統智慧。

我很少入廚,只製作過一次仁棯醬,經驗有限。到網上搜尋資料參考,發覺如同泡浸梅酒一樣,都是各司各法,不存在「普世價值」。材料必不可少的是子薑、面豉醬,可加入半肥瘦豬肉粒,有人講究一點還加上冬菇、蝦米,相信加入江瑤柱也是可以的。可是如此一來,其他材料就喧賓奪主了,會影響仁棯的村野風味。

炮製時,工序的先後亦各有心思,有先炒仁棯,有先炒子薑、蝦米等,也有先炒豬肉,總之要把仁棯炒到變黃變軟。鹹甜味道更是各隨己意了,這也取決於使用的面豉醬。

我製作好後才想到,應當先把子薑醃製成酸薑,隔天用來酸子薑製作仁棯醬會更惹味。子薑切粒也不妨稍大,嚼口會更好。

製作仁棯醬當及時,因為子薑逐漸「過造」了。過去一兩個月,街市到處可見子薑,如今已漸少見,家人昨天好不容易才買到。更重要的當然是七月才成果的仁棯,上市也不會惹眼,不留意便會錯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