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乜家乜佬乜人士

「肉類分割技術員」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很多用字習慣不知道是怎麼形成的,下筆時常常循着時習而為,即使未必經得起推敲。我也難免有這樣的問題,但對於一些涉及或褒或貶的用字用詞,還是會多加注意,以免引起誤會。

譬如,一些對人的稱謂,是稱之為XX家、XX人士,還是XX者、XX員、XX師,又或者XX佬?下筆時就要斟酌。

「家」作為詞的輟尾字,據《漢典》,是指掌握某種專門學識或有豐富實踐經驗及從事某種專門活動的人,如說專家、行家、作家、科學家。如說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縱橫家、諸子百家,則說的是學術流派。

可是在應用上,即使在理應講究用字的傳媒上,對「家」字用得很隨便。以敬稱表示尊重是對的,但太隨便給人戴上什麼「家」的光環,就把真正的「家」貶值了。比如,把上台演奏的都稱作音樂家、指揮家,把裱上作品展出的都稱作畫家、書法家、藝術家,把能行文、出書的都稱為作家……是不是太濫了?

成名成家是很多人的追求目標,這說難不難,你能通過人脈關係加入某個不必專業資格審核的組織就可以,例如書法家協會之類。你既是會員,誰敢質疑你的書法家身份?香港有個書法愛好者協會,名稱上就可愛得多,不過在一些人眼中可能就檔次不高了。香港真正的專業人士愛自稱為「師」,如律師、建築師、藥劑師,或者乾脆就是醫生。

用得一樣濫的是「人士」。「人士」是敬稱,是為了表示尊敬的籠統稱謂,獲稱為「人士」的,起碼不該是在一般價值判斷上有爭議的人。稱之為什麼「人士」,無形中就暗示了褒義的價值判斷。所以香港傳媒上常見到犯罪人士、吸煙人士、吸毒人士之類就讓人奇怪,而遊行示威的,一定是遊行人士、示威人士,哪怕明明是邪教的。

倒是在傳媒界,對自己的稱謂較中肯平實,譬如自稱為傳媒人,是記者,是編輯。

「者」字作為輟尾字,很老實可愛,意思是「做哪一行的人」。記者就是採訪、記錄的,美國一位傳媒人在獲得新聞獎後講過這樣的話:You are a reporter, no more, no less. No fanfare (你是記者,毋過,毋不及,不要譁眾取寵)。用這個標準來看香港,就會覺得很多記者不及格,或者說越格了。這往往在不經意中顯露,比如筆下的「人士」太多了。

粵語表示身份的輟尾字,最不堪的可能是「佬」,語帶輕蔑。可是這樣的「佬」,是社會分工上必需的,如水喉佬、電燈佬、地盤佬等等。近年,出於政治正確,也為了鼓勵年輕人加入這些人手短缺的行業,出現了「正名」行動,如豬肉佬升格為「肉類分割技術員」。這樣的技術員的確需要專門技術,能如庖丁解牛,更是技藝高超。可是,單靠「正名」能改變相關行業的現狀嗎?

「做哪一行的人」在英文愛以 -er, -ist,-ian 等後輟來表示,不褒不貶。年前退休時,獲同事送筆一枝,筆幹上刻上 writer,「寫東西的人」,可作「正名」視之。

1 則留言:

  1. 駁水喉的可分為水喉工,水喉匠,水喉師傅。玩音樂的可分為樂工,樂匠,樂師,樂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