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十年末劇變的一星期

似乎,西曆每個十年到了最後都會有世界大事發生。看看最近幾個十年: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美國登月了;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英國戴卓爾夫人當選,伊朗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蘇聯入侵阿富汗;八十年代末中國政治風波震盪全球,蘇東波風雲激變;九十年代末,亞洲金融風暴環球席捲;踏進新千禧,零零年代末刮起更大的華爾街金融海嘯。如今,一十年代快近尾聲,世界又面臨巨變了。

以上觀察或許過於粗疏,不等於說每個十年都是風平波靜開始的,譬如零零年代剛開始不久,全世界就受到「九一一」事件震撼,接着又在「沙士」的侵襲下顫慄。可是「十年末震盪」如今的確又發生了,其標誌性事件,任誰都能說出來,是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旋即以「把舊世界打得稀巴爛」的姿態震驚全世界。另一方面,中國主席習近平在瑞士的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了西方傳媒稱之為「喜出望外」的撐全球化宣言。

香港中文大學前教授楊汝萬在分析世界局勢時,曾把一九七九年稱為分水嶺,其中的劇變,特別是中國巨輪改變航向,至今是左右世局變化的重要因素。由當年伊朗和阿富汗引發的連串衝擊,曾使美國高姿態軍事介入。如今世界面對的巨大變局,可說是世局在這分水嶺之後近四十年來波詭雲譎演變的結果。其中,兩個大國中國和美國的你進我退非常明顯。當年,小小香港的生產總值已相當於中國的四分之一;如今,大概只及百分之一了,這還是人民幣匯率近來不斷下降的結果。而在全世界,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中也有匯率的「不利」因素。

一月二十日之前的一個星期中,這一進一退以強烈的對比呈現在世人眼前。習近平到了被視為「資本主義精神家園」的達沃斯論壇發表捍衛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講話,而特朗普的就職講話則強烈質疑全球化,並隨即以一系列行政命令對抗全球化。

英國《金融時報》的現場報道很能反映夾在中美之間的歐洲對這強烈變化的震驚。它的亞洲版主編吉密歐認為,習近平的講話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更說,在論壇各種幕後和演講的字里行間中,人們開始意識到「大西洋主義的時代或許即將落幕」;在這種環境下,歐盟官員如今日益有意向北京方面靠攏。

BBC 就這一星期的變化報道說:「一星期不過就是一星期,但從戰略上來說,中國啟航了。」

德國總理默克爾沒有出席論壇,但評論說:「歐洲需要照顧好自己。」英國首相文翠珊 (特里莎.梅) 作為第一個與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會面的外國領袖,在美國的演講中說得清楚:「英美干預主權國家並試圖按照自己形象改造世界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歐洲這兩位女政治家在歐盟去向上南轅北轍,然而以上講話都反映了歐洲的新情緒。

特朗普的言行,不管你在外面怎麼看,在美國有着強大的「群眾基礎」,他的「美國為先」、「愛祖國,用國貨」疾呼有巨大回響。可是從全球角度去看,不能否認這代表着美國國家理念和戰略的轉向,即用「美國主義」取代「全球主義」。回顧自戰後以來的世界格局,這是何等的劇變。

特朗普近日簽署了不知多少個獨斷獨行的行政命令,他的簽名式經常可見。有人說這簽名有如強烈地震的震波圖,命令造成的震盪,不言而喻也。

1 則留言:

  1. 如果中國自己不犯錯,這只是人類世界黎明前的那一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