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的漢語方言圖,左邊泥黃色的是粵語區,約只佔廣東省 面積的一半。 |
理由很簡單,就是粵語源自秦漢時期自中原傳入的共同語──雅言──而至今保存着大量當時的音韻之故。相對之下,北方經歷了太多由外族入侵而形成的語音變化,今天的普通話已與二千多年前的雅言大異了。
語言學者認為,今天的粵語語音比其他漢語方言更接近《切韻》音系。《切韻》是隋朝的韻書,是中古漢語的代表音系。最明顯的是,粵語有九聲,保存着完整的入聲韻尾[-p]、[-t]、[-k],而大部分的官話方言(Mandarin)和由之形成的普通話,已沒有入聲了。漢語一些其他方言也保存入聲,例如客家話也有完整的入聲韻尾,繼承了較多中古漢語的特點。廣東也有廣大的客家語區,主要在粵東和粵北,即東江和北江流域。
這就引起一個有趣的問題:既然粵語的源頭在中原,客家話也自中原南傳,為什麼兩者在廣東各自成為方言體系,而不互相融合?
語言學者一般認為,客家話和後期中古漢語之間的承襲關係較為明顯,傳承的主要是唐宋的語音。這有別於粵語之源自秦漢。兩者之間,有一段近三百年的「五胡亂華」間隔。
昨天說過,粵語的主要覆蓋範圍在西江流域,因為秦漢時入粵的主要通道是經由靈渠的水道。到了唐代,來自廣東的宰相張九齡為開發嶺南,主持打通了大庚嶺的梅關,它的交通重要性此後蓋過了靈渠,成為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客家人主要就是從這裡南來到廣東的。而這時,粵語已形成,並與在「五胡亂華」中大變的中原語言拉開了巨大距離。後來傳入的客家話,也就難以與粵語融和了。
封川古城,這裡的粵語保留着最多中原古音。 |
粵語並沒有完全保存中原漢語的元素,它本身也在發展和變化。可是在一些地方,例如在原來的廣信附近(現封開縣)的封川,那裡的粵語仍保存着一些語音「化石」。據語音學家研究,中原漢語中的「濁塞音聲母」已全部「清化」,在其他地區的粵語中也找不到它的痕跡。可是它在封川話仍然存在,沒有「清化」。能這樣完整保存着古漢語中「全濁塞音聲母」的方言,在今天的粵語以至漢語各種方言中,都非常罕見。
所有人都對自己的母語有特殊感情。說粵語的廣東人包括香港人,對粵語就很自豪。可是必須知道,粵語並不是古百越的本地產物,與百越零散而互不統屬的各種本土語言沒有親緣關係,而主要是外地即中原引進的;粵人,也絕大部分不是百越土人的後裔,而主要流着中原漢族移民的血統──儘管粵語、粵人都有在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有了自己的創造和發展,其中也不乏古百越先民的功勞。
若知道我們的粵語仍帶着秦漢時的中原語音,一張口能呼喚出秦皇漢武之魂,你數典,該不會忘祖了吧?
(粵語粵人之淵源,下)
**
舊文參考:粵語的源頭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08/03/blog-post_4362.html
若知道我們的粵語仍帶着秦漢時的中原語音,一張口能呼喚出秦皇漢武之魂,你數典,該不會忘祖了吧?
(粵語粵人之淵源,下)
**
舊文參考:粵語的源頭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08/03/blog-post_4362.html
先生的博客趣味盎然,後學獲益良多。
回覆刪除M:
回覆刪除有趣就好,有益的東西也應當有趣。
雪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