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舞劇《白毛女》的歷史烙印

上海芭蕾舞團訪港演出《白毛女》,應邀去觀看了,頗有感慨。場刊上的「主辦者(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協會主辦,新天地文化策劃協辦)的話」突顯這個舞劇的經典作品地位,指出今天去欣賞,是「對中國近代歷史的回顧,只有對歷史的認識了解,才知道對與錯」。這歷史,是中國歷史,還有外交歷史。

芭蕾舞劇《白毛女》一九六四年起創作,翌年上演,至今只差一年就滿半個世紀。再往前溯,有電影版、歌劇版的《白毛女》,初創於中共延安時代的一九四五年。不過最早把《白毛女》改編成芭蕾舞劇的,其實是日本的松山芭蕾舞團,他們一九五三年就從田漢那裏得到了歌劇劇本,並着手改編,一九五八年到中國演出,轟動一時,掀起了中日之間的「芭蕾外交」。上海是受到這個啟發,才有自己的創作的。

幾十年的改編過程中,白毛女的故事情節有過不少變更。時代的變化同樣巨大,中日關係如今更處於劍拔弩張的險惡情勢。

情節上,楊白勞最初是自殺而死的;喜兒受黃世仁污辱成孕,曾一度對黃抱有幻想;大春參軍是為了救喜兒。日本版的芭蕾舞劇《白毛女》則以曲折的愛情故事為主題。

上海版的芭蕾舞劇《白毛女》面世後,到「文革」遭江青順手牽羊成為她的八個樣板戲之一,依着突出政治的路線一再改編,成為了今天的經典。改編主要着眼於激化階級鬥爭、強化階級仇恨,白毛女、楊白勞、大春要盡量美化,黃世仁、穆仁智要盡量醜化。楊白勞於是由自殺變成他殺,喜兒成了「撲不滅的火」,大春參軍是為解放普天下的勞苦大眾。此外,強化對毛的個人崇拜、對黨的歌頌。喜兒與大春的愛情,就聊備一格了。

是以,芭蕾舞劇《白毛女》有很濃重、深刻的時代烙印。「文革」之後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看到這個經典,予人仿如隔世之感。

既然獲尊為經典,不管你喜不喜歡,當有其過人之處。最突出的成就,可能是把西洋形式的芭蕾舞民族化了,這為其後的其他創作開闢了道路。音樂亦然,它本來的唱段,主要以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戲曲調為素材改編、創作而成。伴奏音樂中對民族樂器的運用非常成功,主要是板胡和三弦,這都是非常有個性的樂器,在中樂的樂隊演奏中也不易處理,和西洋管弦樂合奏就更難,但作曲家以這兩種樂器來塑造正反人物的音樂形象,恰到好處。

不過以欣賞芭蕾舞的習慣來看《白毛女》,會不滿足,因為全劇硬朗有餘而抒情不足。芭蕾舞劇例有起點睛作用的雙人舞,既展示舞者的高超技巧,也讓浪漫感情升華,《白毛女》這方面很薄弱。「英雄人物」在台上摟摟抱抱成何體統?雙人舞也就難作精采的編排了。

芭蕾舞劇《白毛女》雖云幾十年來歷演不衰,可是與時代的距離越來越遠。這就有如伴奏的一九七二年錄音,雖言屬次「珍藏」級,而音響效果聽來總覺不順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