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從粵語看粵人的淵源

東南地區方言圖,下方綠色的是粵語區。
「數典忘祖」這句成語據說出自《左傳》,是春秋時周天子對晉國一名大夫的批評語。這句話流傳至今二千餘年,可見中國人對之重視。今天說人數典忘祖,是很嚴厲的指責,不好輕易出口。

不過,我們又的確常常見到類似的事情,對自己的根源缺乏足夠了解,以致胡言亂語。其中有香港人,也是粵人,說粵語的廣東人。粵人的最大特徵是說粵語,而從粵語,就可以窺見粵人的淵源。

粵文化可說是「水文化」,與水的關係非常密切。至今,粵語中保存着大量與水有關的詞彙、習語。粵語中「水」的構成詞很多,如:威水(威風)、睇水(看風)、疊水(有錢)、水皮(差勁)、心水(心意)、水腳(路費)、通水(暗傳消息)、醒水(醒悟)、老水(老練)……等等。這裡的〈我們還說着水鄉的語言──廣州話〉(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1/11/blog-post_21.html)一文也說過這個話題。

粵語的分布也與水有密切關係,它是沿着水路兩岸分布的,這在中國各大方言中很特別。珠江是廣東的母親河,它分三大支流:北江、西江、東江。可是粵語地區並不涵蓋整個珠江流域,而主要只覆蓋西江流域。粵語也叫廣州話,卻並不是以廣州為中心向外擴散。由廣州往東走不多遠,就是客家話、潮汕話的天下了。東江菜就是客家菜。往西則分布很廣,直到廣西東南部,梧州、桂平、玉林一帶,以至柳州、南寧、桂林,粵語都通行,不過稱為白話。

粵語為什麼與西江有這麼密切的關係?關鍵在於一個叫廣信的地方。廣州有家古老的名校叫廣信中學,它的名字就是源自廣信這個地方。可是你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廣信。它的重要性從這樣一個事實可以見到:廣東、廣西就是以廣信為界劃分的,其東為廣東,其西為廣西。在粵語的分布圖上要找到重心點的話,庶幾就是廣信的所在,即現在兩廣交界處,在廣東的封開與廣西的梧州之間。

它的重要性是由秦漢時期的入粵的交通形成的。秦始皇為平定百越,建了靈渠,連接了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他的征粵大軍,和後來向百越「謫徙民五十萬戍之」的「徙民」,就是通過這條路線南下的。到了漢朝,漓江與賀江連接西江的地方發展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就是廣信。這裡是南來移民的集中地,他們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和語言,也就是古稱雅言的中原通用語。雅言吸收了百越語中的一些用語,就形成了粵語。粵語於是以廣信為中心,向東向西沿着西江擴散。有學者認為,中原的古漢語源自夏語,所以粵語的源頭可以直追夏朝的語言。

漢朝之後,中原經歷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混亂,「五胡亂華」不但亂了政治,也亂了是語言。北方語言自此與夏語、雅言有了巨大距離,有學者說,北方「原來的『雅言』幾乎蕩然無存」了。粵語得五嶺阻隔,則避免了北方外族的「胡言亂語」衝擊,較多地保存着「雅言」的面貌,從而與中原語言拉開距離,成為漢語的一種方言。粵語雖然也從百越語中吸收某些因素,但總體來看與古漢語有着更密切的淵源。

(粵語粵人之淵源,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