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雕〈東西匯合〉:Laury Dizengremel 作品,置於長春「世界雕塑公園」 |
斯密的經濟理論的核心,是由所謂「看不見的手」操縱的市場運作。這「看不見的手」不是一雙手,而是無數都要滿足自己私欲的手,它們共同推動市場的運作。這看似「自私」,但如果這樣的「自私」止於自利而不能利他,是肯定得不到滿足的,頂多只能滿足於一時。斯密在《國富論》中系統地論述了人人追求個人利益如何能夠為社會創造價值、造福大眾的道理。
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不是壞事,而是天性,是同情心的基礎。他特別強調人的同情心。人最同情的首先是自己,其次是家庭成員,子女、父母、兄弟姐妹,這同情心有如同心圓般向外擴展,從家族,到部族,到民族,到國家,到世界,距離漸遠,同情心漸弱。這樣,無論人怎麽自私,天性中都有關心他人的一面。
他因而說:「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不是出自於廚師、釀酒師或麵包師的仁慈,而是出於他們的自利。我們不要討論他們的人道,而是要討論他們的自愛;不是對他們講我們需要什麽,而是要講什麽對他們好。」
這樣的道理,我們在中華文化先賢的著述裡也可以見到。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農民耕種、山民伐木、工匠製器、商人通貨,「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大家各盡所能,也就各得所需,都從中得到利益。司馬遷詰問道:這難道不是合乎規律、自然而然的嗎?難道要政令訓導嗎
老子則說「希言自然」,說國家不要去干預人民的生活。《陰符經》提倡通過「天生天殺」以達到自然平衡。還說「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最自私的東西用之得當 ,反倒可以達到至至公的效果,所謂「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於是,人人自私自利,結果反倒可以人人受益。
至於同情心,儒家經典不乏論述。孟子把人性歸納為四種,第一就是惻隐之心,人如果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不能算人。此外有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沒有這樣的心,在孟子口中,就是「衣冠禽獸」。
中國傳統文化有個特點,就是文貴於精,要言不繁,表述方法沒有那麼多理論前提、邏輯分析等等。常常可以見到,中國文化以一首詩、一篇散文,簡簡單單,就把重大的人生哲理、自然哲理勾畫出來。中國傳統著述如建築一樣,外面看上去很平淡,裡面很深邃。西方文化則表裡一致。同樣的議題放到西方哲學家手裡,一番鋪排、演繹,可以寫出一部大著作來。《貨殖列傳》幾百字講完的道理,到了亞當、斯密手中,就是煌煌巨著。《陰符經》亦不過四百多字。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說:「不讀《國富論》不知道應該怎樣才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
通過「利他」而「利己」,也就是老子的「無私以能成其私」的道理。
中國要補市場經濟中「道德情操」、「利己」與「利他」關係的一課,既應向西方理論學習,也應向中國傳統文化學習。
**
舊文參閱:「無私以能成其私」之蘋果版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2/05/blog-post_09.html
**
舊文參閱:「無私以能成其私」之蘋果版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2/05/blog-post_09.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