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9日 星期三

疫情中的逆市大媽

危中有機,已成套話。在當前全世界新冠疫情這最大危機中,危與機都不小。香港市面蕭條,很多店鋪關門了,亦有店鋪逆市開張,例如凍肉店。近日又發覺一個品牌的蔬果肉類連銷店冒起,其生意之興旺和一些貨品 ── 例如一款熟食鹹雞 ── 之受歡迎,竟成為友儕間的話題。

日前,見到我家附近一家店鋪在裝修,一睄眼,見到已裝上大型雪櫃,估計又是凍肉鋪了。附近兩個地鐵站左右範圍內,最近幾個月開了好多家凍肉店,屈指一算,不只一手之數。過兩天再走過,招牌現身了,竟然就是友儕間口耳相傳的那個連鎖品牌的新店。

閑聊有關話題的友儕中有姓錢的,她的太太在議論中即時成了「錢大媽」。

每次去光顧這個品牌的門市,都懊惱於顧客太擁擠。我好奇這品牌怎麼一下子火起來了,上網瀏覽一下,發覺港九新界已有 28 家分店,港島最多,有 15 家,九龍 10 家,新界 5 家。

原來,這是一家廣州的企業,二零一二年四月在東莞長安開店賣肉起步,以「不賣隔夜肉」作招徠。如今,經營的已不限於豬肉,但仍以「新鮮」做賣點,所有分店的肉菜產品要當天沽清。因此到晚上七點就逐步加幅打折推銷,直到十一點半免費送走當天貨品。

二零一八年八月,它打進香港市場,是打進的第11 個城市。至今,全國加盟店鋪已超過二千家。

對飲食講究新鮮的廣東人來說,新鮮是很好的賣點。現在超市以至街市商販,都以量多價低的心理戰誘使顧客多買。這大媽的貨品都打包好,乾淨「企理」,像超市一樣,但分量適中,小家庭可一餐吃完,符合新鮮理念。

也有不算「新鮮」的,如烹煮好的真空包裝客家鹹雞。曾有賣雞專門店的老闆在電台談到經營之道說,專門比較過兩種在珠三角屠宰後再運港雞隻的味道,一是冰鮮運來再烹製,一是屠宰後即劏即製再運來。結果認為即劏即製的比冰鮮一段時間後再炮製的有雞味。那種客家鹹雞因此「好味夾抵食」。

這品牌並非因疫情而生,卻在香港疫情中大受歡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疫情在改變着人們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習慣。逼於無奈,大家都多了在家煮食,上班的則自帶膳食。加上早一段日子豬肉價格高得嚇人,凍肉店和像超市式的肉菜店便多起來。

全球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Nielsen)在疫情初發時,對中國(包括香港、台灣)、韓國、馬來西亞等11個亞洲國家進行了消費調查,發現「在家中用餐」的比例都上升了。在內地,優先選擇在家用餐的佔86%,香港為 77%、韓國 62%,馬來西亞 62%,越南62%。台灣「食力網」的網路問卷調查顯示,34.7%民眾選擇「增加自煮頻率」,19.1%改成外帶(買外賣回家 )。

在家煮食,比光顧食肆健康。可是有金融保險公司在香港調查發現,逾四成人吃零食多了,同時近41%受訪者完全沒有做運動,於是,近六成人疫情期間發胖了!

危機共生,禍福相倚,都很辨證。

3 則留言:

  1. 好多時啲工人趕收工,7-8點已經免費贈送,比起超市寧願掉都唔送畀低下層好得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試過四五點去,已經冇乜貨,可以想像一定「捱」唔到十一點半,哈哈。佢地有間管理學院,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經營管理方法,希望可以越做越好。

      刪除
  2. 希望越來越多國內民生企業進駐香港,這幾年上深圳,超市、食肆,商場不斷進步,很多方面改進也方面顧客,提高生活質素。但香港本土商店就十年如一日,只是超市自助付款也不是每一間也有,每次付款也要大排長龍,購物體驗比起國內差很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