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獲得感:中美 「道與術」之別

拜登已獲選舉人投票確認當選美國總統。他會如何施政,如何扭轉特朗普四年來的亂局大受關注。從外面看,特朗普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倒行逆施,但他是美國有史以來拿到最多選票的敗選者,得到接近一半投票選民擁戴。這有點難以理解,卻是彼岸不爭的事實。特朗普已揚言四年後土捲土重來。按他的性格,看被他異化了的共和黨,和他獲取的民意,沒有人敢輕視這布局 。於是,接近八旬的拜登這四年裡怎麼應對就備受關注了。

美國公開出謀獻策的不少。《美國展望》(The American Prospect) 網日前就刊出Joe Biden's Four-year Plan (拜登的四年計劃)一文,作者是為美國為多家傳媒撰稿的政經記者 Jeff Spross。文章的副題點出了要旨:盡你所能助人,越多越好,越透明越好。可是副題亦明言,這「似易實難」(It’s deceptively simple)。

文章給施政者提出一個「黃金標準」:「政策制定者應該讓民眾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政策應該惠及大多數人口,惠民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應該能夠直接被大家看到,這樣選民們才能明確感受到自己是政策的獲益者,才能意識到是誰讓自己獲益。」作者反覆強調:民主黨必須改善美國人民的生活,幫助他們脫離困境,要給他們帶來改變,帶來有意義的、肉眼可見的利益。

這其實是利益分配問題。美國多年來在全球化的蛋糕中的得到巨大份額,但是沒有在國內分好蛋糕。二戰後美國逾七成家庭屬中產階級,現在還不到一半,家庭收入不斷下降釀成尖銳的社會矛盾。用中國的術語來說,美國民眾沒有得到經濟發展的實利,即缺少「獲得感」。

近年來,中美作為世界頭兩位的大國,發展之勢對比鮮明。最迥異的可能是人民的「獲得感」。這是內地近年出現的新詞,二零一五年在《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語中名列第一,指獲取某種利益後的滿足感。首要是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住房、收入、教育、醫療、養老、交通、環境等的改善。它有別於「幸福感」,一味強調幸福而不講「獲得」,就流於空泛。

據美國三月發表的《2020年愛德曼信任度調查》(The 2020 Edelman Trust Barometer)報告,95%的中國人信任中國政府,而美國是 48%;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阿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Ash Center for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 )經多年向三萬多名中國民眾面對面訪談後,今年七月發表報告,指出二零一六年中國民眾對中央政府滿意度高達93.1%。這是中國民眾多年來「獲得感」強烈而持續的結果。

為什麼拜登予民實利會「似易實難」?《拜登的四年計劃》一文給拜登列出可予民眾的一系列實利,減免大學畢業生龐大的貸款債務、降低藥物價格、給窮人提供負擔得起的銀行服務、擴大醫保、落實15美元最低時薪、大麻合法化(!)等。但這些都面對既得利益集團和共和黨的重重程序和法律的阻撓,若參議院繼續續由共和黨控制,難度更大。

與中國相比較會發現,彼此提倡的「獲得感」有「道與術」之別。「道」的思維方式強調全局性、長期性、系統性、原則性,而「術」的思維方式限於局部性、短期性、功利性、技術性。

建議拜登要「予民實利」只從「術」出發 ,只關心四年後能不能連任。中國「予民實利」則是「大道」之思,不僅是百年大計,更是五千年文明的延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