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印象中,聖誕節是「西方」的節日(基督教其實起源於「東方」的耶路撒冷)。的確,在歐美國家,這是一年裡最大的節日,公眾對之的重視不下於中國人之看待春節,要回家與家人共聚,圍爐共享聖誕晚餐。社會消費也在節前達到一年的高峰。
可是仔細考究一下,西方這表象下面的宗教意義並不厚實,且越來越趨淺薄。聖誕節更像一項鼓勵消費的商業推銷活動,商人對之早有默契,不約而同地行動,消費者亦自動配合。到教堂紀念耶穌降世的人就稀少了,今年受制於疫情,教堂更冷清。
在梵帝岡,教宗按習慣在信眾雲集的聖伯多祿廣場發表聖誕文告;今年的禮儀改在室內舉行,參禮人數嚴格限制。歐美如今是疫情重災區,各地教堂相信同樣冷落。
關鍵其實不在疫情,而在於歐美已不是基督宗教(包含天主教)的世界重地了,相對於非洲和拉丁美洲,歐美 ── 尤其是歐洲 ── 已是異教徒地區。
經過基督徒千百年來的虔誠傳教,特別是得到殖民主義者的槍炮支持後,基督教傳播到全世界,高高豎起十字架的教堂隨處可見。可是基督徒到教堂的出席率卻日減。有很多相關的調查,維基的 Church attendence (上教堂出席率)頁面有個「各國基督徒每周起碼上教堂一次的百分比」統計表,由高到低列出各國的數字。我估計到大概情況,但看了仍然吃驚。
排列第一的尼日利亞的89%高踞首位,一路往下,前 32 位都是非洲、拉丁美洲國家外加兩個亞洲國家 (菲律賓和日本),到第33位才出現一個歐洲國家,是波蘭(41%),美國緊隨其後。後一點有意大利(37%)。陸陸續續出現的歐洲國家都只有二十幾、十幾巴仙的出席率,例如英國僅得 11%。
日前與一位基督徒醫生閑聊疫情下西方國家人民缺乏自律的現象,聽到他對基督教價值觀在當今社會缺失的悲嘆。這讓我想起哈佛大學教授 Niall Ferguson 在《文明》一書的論述,全書說的是西方文明雄霸世界的六大殺手鐧,其中之一是「工作倫理」,即新教的道德規範: 刻苦工作,勤儉節約。在當今人人都希望少做功夫、多歎世界、少去教堂的歐洲這太陌生了。宗教上對比之下較保守的美國好不了多少。這殺手鐧在西方差不多廢掉了。
其他五大殺手鐧是:競爭、科學、產權、醫藥、消費。注意:當中沒有西方老向其他國家推銷的民主,也沒有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