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泡菜,有必要標準化嗎?

四川泡菜
不久前,中韓網民之間爆發了「泡菜口水戰」,爭論誰的泡菜是「國際標準」。我只對廣義上來說也屬泡菜的廣東鹹酸菜有興趣,在看熱鬧之餘,很不理解為什麼一樣食物要有製作標準?對一種飲食文化產品定下標準好嗎?

新通過的《ISO 24220 泡菜(鹽漬發酵蔬菜)規範和試驗方法》國際標準,是四川省眉山市牽頭提出的,經歷三年半,獲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投票通過。眉山市有「中國泡菜之鄉」稱號,韓國則自詡為「泡菜宗主國」,一聽自然急了。

韓國泡菜的確世界有名,是近年大舉湧向世界的「韓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韓國官方聲明: 該標準與四川省醃製泡菜(Paocai)有關,不適用韓國泡菜(Kimchi)。

真的,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衛一起制定的「國際食品標準」中有一個二零零一年通過、二零一七年修訂「泡菜標準」(CXS 223-2001),這泡菜是Kimchi。

四川泡和韓國泡菜中文都叫泡菜,都經醃製發酵而成,可是製作方法不同,用料更不同。

據Kimchi國際標準文件中譯本的「產品定義」a 款,泡菜(kimchi)「由 Brassica pekinensis Rupr.中國大白菜的各品種製備而成」。中國大白菜原產於中國,古稱菘,又稱結球白菜、包心白菜、山東白菜、黃芽白、茭菜等,粵人叫紹菜。

韓國泡菜如今其實半點离不開中國。 韓國出口泡菜,但泡菜貿易存在巨額逆差,二零一七年達到創紀錄的4728萬美元,進口量是出口量的十倍以上,進口的泡菜 99%源自中國。韓聯社稱這是「泡菜宗主國的恥辱」。

據百度百科,四川泡菜按用途可分調料菜和下飯菜,調料菜即可用做烹飪菜餚的調料,比如泡椒(燈籠椒、野山椒)、泡薑、泡蒜;下飯菜即撈起來或單或雜或澆點辣椒油就可伴飯伴粥的,蘿蔔棵兒、芹菜條兒、白菜葉兒等等大部分泡菜都屬此列。四川泡菜具有文字記載的製作歷史就有一千五百多年。

《舌尖上的中國(三)》有一集講四川泡菜,當中,四川廚師藍明路說四川家家戶戶都泡泡菜,每一家的味道都不一樣,有人愛酸一點,有人愛鹹一點,有人愛脆一點。四川泡菜的一個特點就是千變萬化,多姿多彩。

四川泡菜的「國際標準」不適用於韓國,但也適用於四川本地嗎?四川民眾有必要「同國際接軌」而採用「國際標準」泡泡菜嗎?我相信四川人會不同意。標準化會扼殺豐富多彩的四川泡菜文化。

標準化是歐洲工業革命的產物。農業社會沒有什麼標準化。工業社會搞大生產,標準化必不可少。在全球化過程中,歐美主導的標準化成為西方操控世界的手段之一,非西方世界都要按歐美的標準靠攏。

這在科學事物上無可厚非,科學有嚴格的客觀標準,而且會隨着科學進步而更新。但標準化不應擴大到人文領域,嚴格來說,政治、經濟不算科學,文化、藝術更不是科學,沒有客觀的對錯定奪,常以主觀的喜惡區分,並涉及各地的歷史文化傳統。在科學上,香與臭或者有標準作區分,但在飲食上,甲之香可為乙之臭,反之亦然。

中華飲食文化以豐富多彩傲視全球,它的多樣化容不得標準化。揚州把揚州炒飯標準化,貽笑大方。我相信四川泡菜標準化同樣行不通 ── 起碼在四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