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疫情:造就了難得的觀察機會

二月十五日,冬春之交,維港出現能見度極高的景色。
三個月來,這個世界發生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儘管不少專家發出過預警,也想像不到小小的一個病毒會給世界造成這麼大的影響。犧牲極大,然而也提供了不少沒有人想像得到的可貴機會,讓人從從來沒有的視角去視察我們熟悉的世界。

你可以想像給全世界的經濟活動按下暫停鍵,好對比前後的環境變化嗎?沒有誰有這樣的權力和能力,但已蔓延全球所有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新冠病毒,驅使世界一致行動、一起停擺了。

很快,世人便看到周遭的變化。

不久前,有年輕人在香港行山回來說,從沒有在這個季節在香港山嶺上看到這麼漂亮、清晰的景色,有這麼高的能見度。

25 公里外的青山歷歷在目
在香港,每年十一、十二月到翌年一、二、三、四月是行山的好季節,因為氣溫、濕度都較適宜。可是這時風向偏北,內陸的混濁空氣南下,天空常灰蒙蒙的,天朗而氣不清。一旦入夏,風自南從海洋吹來,清潔清新,能見度較高,景色最靚,可是酷熱多雨,陽光猛烈,行山就辛苦了。

最近一段日子,香港郊野公園的行山徑常常人滿為患,人們不顧「少外出」的防疫規勸,既是因為耐不住香港本來狹窄逼仄的居住空間,也因為山上的景色太可觀了。

上香港天文台網站一看,這有可靠的數據支持。此刻,正吹偏東風。幾個能見度觀測站中,位於維港東面入口鯉魚門附近的西灣河的能見度有 30 公里,尖沙咀的天文台 25 公里,中環差一點,20 公里。我家處於三點之間,從陽台往西北遠眺,約 25 公里之外尖尖的青山,只隐約可辨。二月曾有能見度達到 50 公里的日子,青山與大嶼山愉景灣都歷歷在目。

香港錄得的每月低能見度時數平均 (1981 - 2010 )
天文台的「特殊天氣現象統計資料」有自一九六八年以來逾半世紀的每月低能見度時數統計。低能見度的準則是:「能見度低於八公里,相對濕度低於95%,不包括出現霧、薄霧或降水。」它反映的不僅是氣侯變化。

逾半世紀以來一、二、三月的低能見度平均時數分別是 98.0、73.2、85.1。今年頭三個月的數值卻只有 69、33、33,其中二、三月都不及平均水平的一半。

往後翻查三月份數值,到一九八九年才出現更低的 26。二月份的更低數值是一九九八年的 32。表中分十二欄表列各月份數值,各欄中的最高值以黃色背景標示。譬如二月份的最高值是二零一一年的 190,三月份的最高值 207 也出現在同一年。所有月份的最高值是 350,出現在二零零五年的一月。所有黃色方塊集中出現在二零零四年至二零一二年之間,即在「沙士」一役之後。
香港 1068 至 2018 全年低能見度時數變化

這幾年也是中國二零零一年入世之後經濟發展最迅猛的時期,GDP 超越意、英、法、德、日,都發生在這段日子裡。此後,中國開始加強治理環境,香港的低能見度時數逐步下降。新冠停擺之下,香港再創新低。

如果頭腦簡單,可能據此得出內地污染香港的結論。但只要稍為深入點思考就知道,香港把製造業北上而「華麗轉身」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同時,其實是輸出了污染。港商回到內地「造大造強」,利弊與共焉。

類似香港能見度的可觀變化,在全世界都發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