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記憶與資訊,皆可弄虛作假

對於記憶的準確性,我越來越警惕,不管是自己的記憶,還是別人的記憶。為的是記憶可以被植入,這未必是有意的,而一旦被誤植了,你可能深信不疑,甚至在一再回憶下自我加固,揮之不去。若有人刻意誤植,而你又出於某種偏見,就可能執迷不誤,錯誤印象蒂固根深,無法根除。

日前,我就聽到一則這樣的錯誤記憶,讓我錯愕。那是半個多世紀前的往事,來自一段因為在音樂比賽中與冠軍失諸交臂留下的遺憾。據說,失敗是由於對手擁有雲鑼這一當時罕有的中國樂器的優勢之故,非戰之罪也。

我有幸是當時勝方的一員,絕對肯定沒有這一樂器。雲鑼即使現時也不是所有中樂團都擁有樂器,一是昂貴,二是便用率不高,三是音準難調校。五十幾年前由一伙十來歲學生組成的樂隊哪有錢添置雲鑼?他們可能對雲鑼是什麼都不知道。

這事當作笑談好了,不必當作回事,更沒有需要刻意澄清。記憶中一些事實的細節重組了,常常是不知不覺地發生的。這可能是出於心理需要,潛意識裡需要自我寬解,一些事實於是悄悄變形。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經驗。

自己親歷的事情尚且這樣,據外界賦予的印象,就更難全面和準確了。若不夠冷靜,欠理性分析,跳不出當時當事局限 ,甚至不斷接受誤導的輸入,錯誤印象就只會不斷加強、加深。

在現今社會中,這樣的誤導最可能來自傳媒。過去,主要是報章、雜誌、電台、電視。傳媒曾有極高的信譽,特別是印刷傳媒,當年是可以作為課外教科書看待的,每日讀報可以學到寫作,也如天天翻看知識百科全書。這是白頭宮話當年的往事了,當網上傳媒,特別是社交媒體全世界風行之後,「媒體」(media)已幾近於負面字眼。

美國是傳媒大國,經常有關於傳媒的調查。去年,蓋洛普與一個基金會根據不同機構的相關調查進一步研究,了解一般民眾對傳統傳媒和社交媒體的信息有多信任。結果發現,62%成年人認為傳統傳媒的報道是偏見的(biased);認為不準確的資訊佔 44%。社交媒體更甚,偏見的80%,不確的64%, 誤傳的(misinformation) 65%。

今年二月,美國《哥倫比亞新聞評論》與路透社發表了一項聯合調查,列出美國人對軍方、執法機關、大學、最高法院、行政部門、國會的信任度,民眾對傳媒的「根本不信任度」(hardly any confidence at all)竟然墊底,比國會還底。

調查發現,只有 6% 美國人從報章雜誌攫取資訊,而 41% 不相信來自「消息靈通人士」的消息。

假消息(Fake news)成為特朗普的口頭禪,反映了美國人這一心聲。

香港傳媒如何?如果有可能,不妨翻翻三十年前今日前後的報道,看看有多少是準確、站得住腳、經得起歷史考驗的?那段日子的報道應該是香港傳媒最可悲的一頁,因為滿篇滿紙都是道聽途說的謊言、假消息。三十年了,香港傳媒會檢討一下嗎?
**
參閱:Trust in media hits bottom, 60 percent say sources pay for stories
https://www.washingtonexaminer.com/washington-secrets/trust-in-media-hits-bottom-60-percent-say-sources-pay-for-stori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