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 |
對於李鴻章的一生功過之評議,百多年來不絕於書,或貶或褒,常見而貶之甚者如「賣國賊」,次者如「誤國者」,都把他一下子劃上個大交叉而打入另冊。中國人素來敬崇英雄豪傑,而不以成敗計較。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最近接受記者採訪,談到鼓勵科技創新時說「失敗的英雄也是英雄」,正是這樣的英雄觀。李鴻章之失敗,彰彰在目,而是否英雄,爭議極多。
李鴻章貴為中堂大人,位如宰相,但清庭實權在軍機處,李鴻章只以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之名義長期駐於天津和保定,沒有皇帝召見,不得擅自進京。他代表風雨飄搖的晚清簽署了三十多個涉外條約,因此深切意識到西方列強的威脅來自海上,並盡量為中國的自強建設贏得和平時間。
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的建樹,至今為中國的崛起作出貢獻。上海今天的江南造船廠名聞遐邇,是中國的軍艦商船建造重地,其前身就是他一八六五年為製造船炮軍火等機器而組建成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李鴻章代表清庭簽署的中日《馬關條約》和八國聯一役後的《辛丑條約》最為人詬病。
甲午戰爭中,他在軍費遭克扣下建立的北洋水師被全殲之後,奉慈禧太后的割地賠款全權赴日議和,但仍為「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與日方代表頑強辯論,以致在第三次談判後被日本右翼刺客開槍擊傷,最後在清庭電令「即遵前旨與之定約」之下不得不受辱簽字。
中日馬關談判現場 |
李鴻章之後被投閑置散,直至八國聯軍之役,清廷再連續電催北上處理亂局。其部下與親屬都勸其以馬關為前車之鑑,不要再當替罪羊。一九零零年八月十五日,帝都淪陷,朝廷逃亡,李鴻章不得不赴京,並即病倒。病禢上的李鴻章已無氣力與洋人力爭,只能指揮下屬把洋人一開始提出的的十億兩白銀賠款盡量降低,直至最後「人均一兩,以示侮辱」的四億五千萬兩。
《辛丑條約》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簽署,李鴻章回來後大口大口吐血,至十一月七日身亡,終年79 歲。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是千年不遇之才,可惜終於不能力挽狂瀾。他面對的不惟是中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而是世界幾千年的巨變。
文首引述的李鴻章《臨終詩》不見於《李鴻章全集》,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偽作。然而最後兩句「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之沉痛與洞見,今日讀來猶如暮鼓晨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