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這樣一個英文句子:They're shredded …… putting-on-your-shirt-is-hard-because-you-don't-know-which-hole-is-the-neck-hole shredded。沒有上文下理,這頗難理解。如果知道它說的是當今「越破越時髦」的時裝潮流,你可能就恍然大悟了。它的意思是:它們撕破了……是「你的 (T) 恤很難穿上,因為不知道頭該從哪個洞穿過」那麼破。
「先敬羅衣後敬人」這老話真的過時了,你根本不知道怎麼判斷「羅衣」。西方領導時尚潮流的名媛型男,身上穿的即使不是綾羅,也必屬名牌,價值不菲,可是「千瘡百孔」,你敬還是不敬? 在這風潮下,你身上穿的沒個破洞,沒個撕破了造成的拉絲、捲邊,就太落伍了以至老土了。在中文這叫「破洞潮流」,英文是 shreddy clothes,越破越 shreddy,越時髦越 trendy。戲謔的稱謂是「乞兒風」。
這不算新潮流,不過不斷翻新,於今為烈而已,以致街上年輕男女身上都「別有洞天」。
作為時尚潮流,它起源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反越戰、反建制的的嬉皮士為了標榜意識形態反叛,在衣着打扮上刻意出格。開始時選的是特具美國性格的牛仔褲,這是牛仔、礦工的工作褲,耐髒、耐磨、耐穿,常常一着經年,磨到脫色殘破。為了營造這實用主義色彩,牛仔褲曾時興水磨,在巨型洗衣筒裡加進卵石,滾磨出「天然」破舊味道。
今天時尚的 shreddy 已徹底拋棄實用主義,破洞純粹是撕出、劃出的,也不限於牛仔衣褲,T恤、毛衣等等都務求「突破」。這已變成純粹的「我要不一樣」標籤,就像一些不論場合戴上棒球帽且偏要把它倒着戴。
此之謂潮流。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商業社會中,商人為了刺激消費,必須製造潮流。商人在製造商品的同時,就要製造需求。在工業革命形成大規模生產之初,生產的都是生活必需品,產品本來匱乏,社會需求大;工業生產創造就業,也創造了需求。為了使生產不斷擴大,為了利潤最大化,市場必須擴大,源料要有保證。歐洲各國政府於是都動用國家機器給商人開路,用兵力到世界各地去佔地殖民。
到需求飽和了,何以為斷? 答案就是製造潮流,一個接一個,就像海潮一樣,後浪推前浪,潮汐相接,讓消費者隨着指揮棒起舞,腰包打開卻自得其樂。衣食住行,吃喝玩樂,莫不如是。
潮流很容易感覺到,因為消費品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參與者都在推動,廣告鋪天蓋地,造成最大的洗腦運動,有人會不斷告訴你,什麼是最新潮流,讓人着魔似地跟着走。當身邊的朋輩都朝着同一個方向蠕動時,你要反向而去,非常困難,有被踐踏身亡之虞。
潮流有大有小。時裝之類的商品潮流,誰都知道是短命的,不幾年,可能不到 365 日,就成明日黃花。大的潮流則有如孫中山所說的「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革命潮流」,這樣的潮流以十年、百年計算。它們關乎社會大眾的根本命運,卻是因為大而混沌,不易為人感覺。就如你感覺不到腳下的地球在自轉,感覺不到地球在周天運行,當然更感覺不到地球所在的銀河系圍繞着宇宙某個中心在運旋了。
這其實不宜稱作潮流,因為潮流不過朝夕間的事;宜稱作大勢、運勢之類。事物大小都有其 勢,小勢只能服從於大勢,就如人之生死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循環。當病已成勢,華陀亦束手。
中國傳統智慧中,對「勢」很重視。《孫子兵法》有〈兵勢篇〉以論「勢」,指出用兵者必須順應天時,善用地利,發揮人和,以營造有利之「勢」。弔詭的是,對「勢」之辨識,最易當局者迷,就如位於泰山腳下,無論怎麼都看不到泰山有多高。這亦即「燈下黑」。
香港因而有地緣之利,亦有地緣之弊。不知此弊,即為港Q:只跟潮流,不知大勢。更糟糕的是跟上大勢已去之「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