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老土的阿Q,時髦的港Q

阿Q糊里糊塗畫了個圈,被神送刑場。
一算才知道, 魯迅的《阿Q正傳》面世快一百年了,阿Q精神自一九二一年以來國人皆知。阿Q精神被視為中國人的劣根性,這種品性源遠流長,不知始自何年何代,只是通過阿Q這人物的誕生,才升格為「精神」而已。它從來與阿Q那樣的中國草根貧苦民眾相提並論,可是你在香港遊目四顧,卻發現阿Q ── 港Q ── 比比皆是,很多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高級知識分子。

阿Q精神,誰都熟悉,主要是自我安慰、逃避現實的精神勝利法;即使被狗咬了、被人打敗了,也通過自嘲或他嘲,自我陶醉、自解自慰,得到精神上的寬懷。

阿Q屬於「弱勢社群」,是社會上最無助的,可是在適當時候,在面對自以為比他更弱勢的對象時,會表現出「怒目而視」的「怒目主義」,這其實是欺善怕惡。掂量對手罵不過自己,就破口大罵;掂量對手打不過自己,就揮拳逞兇。於是敢對小尼始動手動腳,敢踹幾腳路邊的野狗出氣。可是到了餓得站也站不穩時,想拿野狗出氣就反被野狗咬了,心裡不斷咒罵也止不了痛。

這還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阿Q也想改變命運,對「革命」的認識卻是糊里糊塗,在「革命」到來之時,被人以「革命」論罪抓起來了,又糊里糊塗的畫了押,最後糊里糊塗地被送上法場槍斃了。

我總以為,人都該有點阿Q精神,以作為無奈之時的最後一招,好豁達一點面對殘酷現實。這點精神,與老莊的逍遙大度,頗有共通點。只是阿Q讀不動老莊之道,無法以老莊的語言來包裝自己而已。

阿Q很自尊,不過自尊得糊里糊塗,如眼裡瞧不起所有未莊的人,甚至瞧不起城裡人。這就等於從現實中隱退,自以為可以龜縮到心靈暗角裡自我陶醉。

快一百年了,阿Q消失了麼?沒有。環視身邊,阿Q還真不少。過去不怎麼覺得,近年,香港的阿Q多起來,而且多以時尚、進步的姿態出現,港Q的形象與魯迅筆下老土的阿Q大不相同。

魯迅是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態度去刻畫阿Q的。阿Q首先是不幸,然後是不爭,不幸是產生阿Q的條件。港Q的產生條件中,「不幸」也挺重要。

曾任中大校長的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日前接受訪問,談到香港各家大學校園出現的「港獨」現象,一針見血地指出,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我們大學裡的年輕人不能與內地學生競爭;不論在獎學金、獎項等各方面,內地學生都更優勝(winning all the way)」。在這劣勢之下,香港一些大學生拒絕加強競爭、參與「遊戲」,於是出現「我不想再跟你玩」、「我們要逃離」、「我們要從你們之中獨立」等思想和行動。

李國章直指這些想法「基本上是失敗者的心態(basically the mentality of loser)」。

簡單地說,這是香港現代版的阿Q心態。港Q在性格本質上,活脫脫的就是阿Q。

李國章指出的港不敵陸生現象,已是香港大專院校多年來的常態。這發展有個過程,最初港生與一般港人一樣,從高高在上的角度俯視陸生,甚至欺凌陸生;到後來在成績競爭上「不幸」不如人,阿Q的劣根性就像返祖現象一樣暴露了。港Q可以告慰的是,他們與魯迅筆下的阿Q不同,因為以前的確曾經相對地「闊」過。

無論乜Q,都糊里糊塗。君不見,一些港Q糊里糊塗地入獄了,相信還有後來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