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市區重建,慎之又慎。 |
倫敦、巴黎、羅馬、威尼斯這樣的國際大都會,名字都與世界的現代化連在一起。西方起源於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現代文明,是從這些城市擴展到全世界的。資本主義的萌芽首先出現在威尼斯,文藝復興時代的威尼斯在交通、貿易、技術、文化上貫通東西,是歐洲最開放的城市,催生了各種先進的思想,包括因為要做生意而產生的金融行為。
後來,隨着資本主義、國際貿易、工業革命、殖民主義的發展,歐洲各國勢力此消彼長,不斷洗牌,發展重心也不斷轉移,北方沿海城市紛紛崛起。城市發展的吸引力,加上高效率農業技術興起,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形成城市化過程。
巴黎鐵塔上遠眺 |
歐洲城市在上世紀一再經歷過從破壞到重建的過程。倫敦遭受希特勒閃電戰轟炸的破壞最駭人,被投擲了五萬噸炸彈,另外十一萬噸燃燒彈,七萬多幢建築物全毀,一百七十萬幢受損。巴黎較幸運,據說當時的德軍司令出於對巴黎的喜愛,在盟軍驅趕下撤退時沒有作玉石俱焚的破壞,巴黎只中了兩枚炸彈。
羅馬一處住宅區街頭 |
這種維持舊時風貌的努力至今不懈。於是,在全球摩天大廈一百位排行榜中,西歐(包括歐盟)只佔一席,就是倫敦的 The Shard 大廈 (排 73 位),位於最近發生恐襲的倫敦橋附近。把莫斯科的水銀城市大廈 (排 45) 和莫斯科首都之城 (排 88) 也算上,歐洲也只佔三席。
到二零零九年,歐洲人口有73%居住在城市地區。可是歐洲的城市發展有自己的路向,不盲目擴展,不以犧牲自己的文化身份特色為代價。人口超過五百萬的城市,全世界有 79 個,其中僅四個在歐洲,且只有16%人口住在這樣的大城市中。在亞洲,比率佔 30%,北美佔 28%。
這樣,歐洲城市處處展示自己的久遠淵源,不僅是民族的,還有文化的,古希臘、古羅馬、拜占庭、古埃及的建築風格、裝飾,隨處可見。近代民族國家、民族意識的興起和形成,顯然沒有切斷人們的文化臍帶,人們都知道自己從哪裡來。
(歐洲紀行之十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