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拉丁區看巴黎聖母院 |
行程中本來沒有巴黎聖母院,我計劃好自己去一遊。它位於塞納河的西堤島上,島的一面是協和廣場和凡爾塞宮博物館,另一面則是巴黎著名的學府區拉丁區。行程臨時加插了拉丁區加巴黎聖母院之遊,很好。對於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走過來的人來說,拉丁區之所以值得走走,是因為它在那火紅時代的世界中赫赫有名。一九六八年這裡掀起的「五月風暴」左翼學生運動不但影響法國全國,世界很多地方也受波及。
哥德式教堂有較大的窗子採光,彩色玻璃多繪上《聖經》故事。 |
「五月風暴」有它的具體成因, 其中之一,是戰後「嬰兒潮」的一代都在這時進入自以為成熟而實際仍然懵懂的衝動期,而為滿足他們需要的教育經多年膨脹後,反而造成學位貶值,引致學生與青年教師強烈不滿。從歷史來看,或可歸咎巴黎人素有造反的「革命傳統」,血裡有「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的基因。
再遊協和廣場和巴黎聖母院,很難不讓人有歷史的遐想,讓人在祥和的陽光中看到血色與火光。
協和廣場的方尖碑,就是法國大革命架起斷頭台的地方。 |
巴黎也是歐洲現代啟蒙運動的發源地。十八世紀的思想家想用一個詞來代表概括這場運動時,稱之為「理性」。事實卻大大偏離了思想家們預期的軌道,革命激起的仇恨與恐懼帶來的更多是血腥與火光。人性在社會激盪中迸發的惡與善,在雨果兩部巨著《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中有極為深刻的描寫。在香港很多人的認識中,兩者都娛樂化了,是為《鐘樓駝俠》與《孤星淚》。
雨果把巴黎聖母院稱為「石頭的交響樂」,站在它的面前,你既感受到建築的厚重剛毅,又感受到它典型歌德式建築的活潑輕盈。從內到外,它都以高挑挺拔的姿態和光影,引發着往上超越的遐思,對教徒則是「親近上帝」的錯覺。
不過在不斷聽到小心扒手的警告下,你安不下心來。走到塞納河堤之下的水邊去安靜一下可以嗎?不能,陣陣尿羶味讓人急退。在現實的巴黎,少個銅板可真不方便,於是隨便方便的人不少。
(歐洲紀行之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