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很高深,常涉及很多數學公式、圖表,不易明白;它又與人的行為有密切關係,而人的行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不理性甚至非常不理性的一面。這使經濟學家與氣象專家很相似,預測準確與不準確都可視為正常。由於人的行為未必理性,經濟經常出現看來不合理的發展,經濟預測常比天氣預測更不可靠。然而經濟學有些基本的東西其實很好懂,因果、邏輯關係明確。
例如:在人的生產力很低的階段,人們都自食其力,沒有餘裕的東西可供交換;隨着生產力提高,譬如農民有了鐵製農具,產品交換就出現了,市場逐步形成,對便於交易的設施如道路之類有了需求;現代化生產之後,生產分工越來越細,產品越來越豐富,生產規模和交易範圍都不斷擴大,以至分工國際化,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就更大了。基礎設施投資水平之高低,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經濟增長的速度。
這不但指對硬件如道路、橋梁、房屋等的建設投資,還涉及軟件方面如金融、保險、通訊系統建設,對教育、培訓、衛生的投入等等。這些發展越迅速,生產效率越高,越能在國際競爭上領先,
隨着技術發展、產業升級,這方面的投資金額越來越大,已非個人或私人企業可以應付,必須有社會融資。即使這樣仍無法應付,必須要政府的有效參與,從全局去設計、統籌才行。
曾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專家的林毅夫教授把這總結為兩點:現代經濟發展需要有效的市場,也需要有為的政府。所謂「有為的政府」,就是能夠有所作為的政府,即 a competent government。
在當今的國際競爭中,焦點是能不能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中國連讀三十幾年以百分之十左右的速度增長,是世 界經濟史上沒有發生過的事,加上中國人口在全球所佔比例之高,這更加是奇蹟,難以令人置信。不少人堅持認為這不可能持續,必將崩潰,但亦有不少人在不斷探索其中的「秘密」。
BBC 日前便刊登了這樣一個「揭秘」報道:中國成為經濟強國的秘密何在? 簡單的答案是:「一九九二至二零一三年間,中國在公路、鐵路、機場、海港建設和其他建設項目方面的投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 8.6%,而正是這些項目才是促進人員和貨物流動、保持經濟強勁增長的關鍵所在。」這來自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公司 ( McKinsey & Company) 不久前發表的一個研究報告。香港人一定早就洞悉這「秘密」,近在咫尺的球三角就是在路橋連片的推進下高速發展起來的。
相對之下,北美和西歐每年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加起來還不及中國的多, G20 經濟體半數成員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都在下滑。美國交通部去年的研究表明,美國有 61,000 多座橋梁存在「結構性缺陷」;二零一四 年,美國副總統拜登將紐約的拉瓜迪亞機場稱為「第三世界」。英國政府二零一三年宣佈了一項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認為英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曾一直領先」,但在最近幾十年,「這個傲人的記錄卻已成明日黃花。」計劃要投資一千億英鎊。脫歐之後,計劃會不會也成了「明日黃花」?
道理是明擺着的,問題是能不能認準方向、決心去做。這就是政府「有為」與「無有為」、「不有為」的分別。
**
BBC的報道: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_aut/2016/07/160706_vert_auto_chinas-secret-to-economic-power-its-roads-and-rails
經濟學很高深,這話正確。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主流(西方)經濟學建基於不真實的假設。
回覆刪除BBC「揭秘」,把複雜的經濟問題簡單化,滿足需要簡單答案的大眾。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