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對華招商,向港求救

海外華人的事業發展常會遇到「玻璃天花板」,就是由種族問題預設的、看不見而實際存在的障礙。這對於他們在海外土生土長的下一代也是存在的。我卻一直認為,這些年輕海外華人其實有獨特的優勢,這就是他們的華人身份。如果對此有足夠的正視,並作好準備,例如學好中文,在時機來臨時就能佔優。我認識的一位年輕人就有這樣的際遇。

這樣的時機是在中國經濟近年急速發展,全世界都盯着中國這個龐大市場的時候出現的。早些年的主要動向,是外商到中國去;近年的新趨勢,是各地要吸引中國商人和遊客到來。以前都是中國向外招商,現在,連美國也熱衷於向中國招商了。這為那裡的 ABC (美國士生華人) 華人打開新出路。我認識的那位年輕人最近進入了一個州的政府工作,做的就是這方向的差事。可是對她來說,這是很大的挑戰,其中之一是掌握中文的挑戰。

這位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後,在美國工作了一段時間,覺得不如意,到亞洲找出路來了。先到了珠三角打工,這並不容易。她的粵語可以應付日常生活,但普通話和書面中文就差很遠,生活習慣、工作文化上的差距更加巨大。不過這也是磨練,從中可以學到不少東西。她接着又到了印尼一家華人大型機構打工,做市場推廣和行政方面的工作。

經過幾年的歷練,她重新回到美國找工作,通過獵頭公司追求更高層次的職位,而叫價能力顯然大大不同了。於是,不久前在一個實力強大的州找到一份公務員工作,是關於經濟拓展的。我估計,她是憑着華人的身份和工作經濟而得到垂青的。

日前,收到她的電郵,是求助的。事緣她有一份州政府的招商小冊子要翻譯成中文。她已有同事的一個譯稿,我一看,就像是交谷歌用電腦翻譯的,在中國人眼中簡直是笑話。她於是越洋求助來了。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她有準備,但不足。老實說,要一個 ABC 在中文功夫上有充分準備,能寫出標準中文來,足以應付工作需要,要求太高了。即使香港的大學生,有這樣的實力的也相當稀缺。不久前閱讀英國《獨立報》關於香港一名大學生鍥而不捨地逼使歐洲食物安全資訊局撤銷了關於隔夜菜會致癌的報道,並看了報道後面的讀者留言,看到一名讀者(相信是英國人)找岔子,竟拿這名香港學生的一句英文,嘲諷起他的英文水平來了。大概,學習一種非母語的語言不容易達至道地,而學習中文更是如此。我不知道那位年輕人的部門有沒有中文專家,或者有沒有稱職的中文編輯。即使一個好的譯稿弄出來,還要有具備足夠水平的中文編輯跟進才行。否則,那本面向中國人的招商小冊子,難以弄得像樣。

要求在美國的華人第二代掌握標準中文,太不實際了。在彼邦的大環境下,他們不會有動力去下這些苦功;即使有動力,也沒有條件學得好。能說能聽父母的母語──其實也是他們的母語──已算不錯,很多人根本只會用英語對答。

不要笑話他們,香港的年輕一代又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