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斯諾登「作為一名正常的旅客,使用合法和正常的渠道,在機場自行離開香港前往第三國」,中美之間消除了嚴重影響兩國關係的一個重大障礙。斯諾登到香港「爆料」剛好發生在習奧的非正式會晤之後,會晤是為加強雙方關係而舉行的,雙方自然不想剛作出的努力轉瞬間付諸流水。世人於是見到「拆彈」迅速完成。
有說,美國「棋差兩着」,讓斯諾登成功掌握「逃出生天」。一是沒有及時宣布撤銷他的護照;二是過早宣布對他的控罪,讓他聞風而遁。還可以加上一條,是要求香港特區政府臨時拘捕斯諾登的文件,讓香港鑽到文件不完備的空子而予以拒絕。
其中當然不乏互相博弈中的拆招、鬥智,但我傾向於相信,中美之間存在某種默契,避免事件越鬧越大以致破壞雙方剛作出的改善關係的努力。美國走下台階時的嚷嚷,大可不理會。
各方都相信,美國一定會在習奧會提出中國的網絡「攻擊」問題,「拷打」中國,中國似乎處於下風。但以常理推斷,習近平信心滿滿地有備而來,必無挨打之理。中國外交部一再說「中國是網絡攻擊最大受害者」而沒有拿出證據來,這留下的一手是否為習近平而留下?答案讓斯諾登抖出來了。
斯諾登抖出來的,我們小小老百姓不過一知半解,如看情節刺激的驚慄片。但在專家眼中,是另一回事。美國網絡安全專家Bruce Schneier 在CNN 網頁撰文提出一個問題:美國的所作所為中,按國際定義,有多少已屬於戰爭行為?他說,我們指責中國滲透我們的系統,以找尋出「一旦發生危機時可以利用的軍事能力」,可是斯諾登等所揭露的糟糕得多。
他指出,入侵其他國家的網絡,刺探其中的漏洞並開設後門,留下「邏輯炸彈」等所為,可以輕易詮釋為戰爭行為。只要出現一個急功近利的領袖,就可以把這些虛擬的戰爭行為轉化為實際的戰爭。這些話隐去的主詞,應為「美國」。
冷戰時代有「互相保證摧毀」的「瘋狂」理論 MAD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這種互相制衡只能在只有兩個超級大國擁有足以毀滅地球多少次的核武器的格局下發生,而在當前的網絡世界中,發動攻擊的電腦到處存在,而非兩家專有。如何保障網絡時代的世界安全,成為新的問題。
美國政府宣稱,他們的網絡監視,及時制止了「數十次」恐怖襲擊,可是美國另一位安全專家在CNN撰文指出,根據有關案件的法庭文件和有關報道分析,這些自從九一一事件以來的恐怖襲擊陰謀,絕大部分是靠傳統的偵查手法破獲的。
據統計,自九一一以來 美國發生了42宗由本土聖戰者發動的恐怖襲擊,其中有九宗未及時制止;其餘33宗,最少有29宗是通過傳統的偵查例如布置線人等方法及時偵破的。
電子監控、電子攻擊會不會因為斯諾登的「爆料」而收斂?看來不會,魔鬼一旦逸出,就再難控制。何況在美國,經歷過九一一之後,寧願為防止恐怖襲擊而犧牲部分自由和私隐的人,為數不少呢,包括
Thomas Friedman 這樣有良知的評論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