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對簡化字、簡體字的無知

漢代史游書寫的《急就章》,書體從隷書筆法演化而成,
後人稱之為章草
朋友打來電話,說日前讓我題寫的字出問題了。細聽原委,真讓人哭笑不得,只能怪如今的大學生、官員「有學歷,無學識」,或曰「有知識,無常識」了。

朋友不久前讓我為一張音樂會海報寫了音樂會的主題名稱:旭日東昇。我用行書寫了。演出是在康文署場地舉行,海報因而要經有關官員審批。這官員以法眼一審閱,就審出問題來了。按照有關政策,海報不能用「簡體字」,於是,我把「東」寫成「东」就「犯規」,得「更正」。所謂簡體字,是大陸用的、由國務院頒布通用的簡化字。

我只能嘆一句:無常識!

「東」可以寫成「东」,真的應當是常識範圍內的事,這與大陸以行政命令推行的簡化字無關。類似的字很多。漢字的書寫比較麻煩(認字相對容易得多),所以漢字歷來有個不變的趨向,就是在書寫上簡化。從甲骨文開始,到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是個簡化過程。每種書體內,又都有簡化字。主要作日常應用的行書、草書,簡化就更多了。只要翻看一下任何書法字典的行書草書部分,都可以看到歷代書法家對每一個字的簡化作了多少努力。

這些努力沒有白費,努力的結晶,就是大陸的簡化字。對於這一點,不熟習書法的人很多不知道。只要看看以下幾項資料,就不說自明了:

漢代史游《急就章》中有:时、东、陈、孙、检、帐、项、楼、来、夹、颊、侠、箧、贝、学、见、为、伪、长、张、随、状、问、觉、乐、犊、读、断、变、郸等字。

晉代王羲之不同字帖中有:

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诏、长、乐、陈、来、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怅、颐、视等字。

唐代虞世南書《孔子廟堂碑》字帖中有:状、弥、将、于、来、随、尔、涌、麦、继等字。

唐代褚遂良書《雁塔聖教序》字帖中有:盖、弥、净、箧、纲、随等字。

以上列出的字,都與大陸推行的簡化字一樣,但都早了千幾年出現,其中包括「东」字。

大陸一九六四年公布《簡化字總表》第一表,共352個不作偏旁使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有人考察其中388個字的來源,發現:

漢代和以前出現的有111個字(佔28.61%)
三國到唐代出現的有55個字(佔14.17%)
唐代和以前的合計有166個字(佔42.78%)
宋代到清代出現的有175個字(佔45.1%)
清代和以前的合計有341個字(佔87.88%)
民國時期出現的有46個字(佔11.86%)
民國和以前的合計有387個字(占99.74%)
1949年以後出現的僅有一個字(佔0.26%)

大陸的簡化字不是創作出來的,而是秉持述而不作原則從故紙堆裡整理出來的。

台灣亦有人根據大陸學者李樂毅的研究指出,大陸在一九五六年前使用的簡化字有521字,有近70%源自歷代,包含先秦68字,秦漢97字,三國、晉、南北朝32字,隋唐五代31字,宋遼金元82字,明清53字。

早已流傳民間的簡化字,讀書時不一定接觸得到。如果老師不使用,自己平時又鮮與人作書面交流,不去學習書法,就不認識這些字。我敢說,香港現在當老師的,很多都不認識這些老祖宗的創造了,也少寫板書,教出來的學生自然不熟悉手寫體漢字。

康文署那位負責審批的官員,一定有相當學歷。她也對「東」字歷來可寫作「东」無所知,你能不慨嘆嗎?

很多人反對簡化字、簡體字,其中應該不少像那位審批官員一樣無知。

9 則留言:

  1. 你可以說那位康文署職員在「字體書寫」上無知,但絕不等如可以給簡體字予正常化的地位。古人行書之所以用到簡化字只是意之所至,絕不是正式並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多少古籍因大陸官式的簡體字政策而使閱讀加倍困難,作為香港文化人,應謹守文化上的底線。

    回覆刪除
  2. 見解與第二位匿名一致。
    此文明顯混淆了文化傳承與書法藝術的概念。兩者宜分開討論。見諒!

    tulouhak
    2011.3.3.

    回覆刪除
  3. 原來不過是「常識」的程度

    讀左咁多年書
    我真係覺得自己白讀了

    回覆刪除
  4.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5. 2月號的明日風尚有對中國文字探討後的篇幅,很值得一看。(雜誌雖是簡體字,可我直覺是香港人辦的雜誌)
    當中提到各國的文字包括英文都一直在進行簡化,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要不是有這種簡化,就不會有由象形古字進化而成的繁體字。
    個人覺得,既然兩種字都同時存在了,先別攻擊就當作多了一種知識就好了。如果排擠簡體字那會少讀了很多好書,雜誌而是香港或台灣未有出版的,而排擠繁體字也會少讀了很多大陸的「禁書」。

    回覆刪除
  6. "海報不能用「簡體字」"

    無論過去數千年有多少位大書法家寫過"东"
    "东"都還是簡體而不會變成正體
    這才是"常識"
    你可以抗議康文署審批海報的有關政策
    但此實與該位官員的"常識"無關

    此文論點實不能贊同

    回覆刪除
  7. 關於《明日風尚》,上面一位文友「是香港人辦的」的直覺,雖不中亦不遠,細看工作人員名單可以見到香港人的名字,如甘國亮、林奕華等。這是去年十二月號上看到的。印象中,年前看到的港人名字更多。雜誌卻是「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辦的。大陸有不少很有水平的雜誌,這是其中之一。我偶有閱讀,但二月號未看過。上面文友提到的文章,當找來一讀。

    雪樺

    回覆刪除
  8. 我同意作者對於官員無知的批評,不過有幾點作者自己也屬於同樣的無知。

    第一、在20世紀之前,那些筆畫比較少的字不是【簡化字】,而是【俗字】或是【異體字】。簡化字是中共的文字改革委員會在它們掛羊頭賣狗肉的述而不作政策下,在變不出更多的少筆畫字之後亂搞出來的字,例如:汉、龙、宁...等等

    第二、漢字絕對不是像你說的[歷來有個不變的趨向,就是在書寫上簡化]那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會出現甲骨文之中比較簡單的筆劃,到篆書、隸書變得比較複雜,如:飛、從、氣等等。

    第三、把「東」寫成「东」只有在行書、草書的風格下會用這樣的筆劃,但是我打賭你找不出來那個歷史上有名的書法家在楷書上使用這樣的筆劃寫這些字。我想熟習書法的你也不會這樣做。

    最後一點,老共使用簡體字不是為了要減少筆畫,而是為了要消滅漢字。你要替簡體政策辯護之前,加強一下自己的知識吧,不要只會罵別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