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一幅照片,你怎麼看?

美國學生與亞洲學生,對這照片有不同觀察和描述
美國密執根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家奈斯貝特(Richard Nisbett)多年來有一個專注的研究課題,就是東西方文化背景對人的思維方式的影響。他這方面的著作有《思維地理:亞洲人與西方人思維之不同及原因》(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and Why,")

在進行有關研究之前,奈斯貝特自言是個普世主義者,關心的是所有人的思維性質。這假定,所有人都是按一樣的方式思考和推理的;若有差異,是教育、家庭、個人經歷所致。

可是他從自己的學生中發覺,亞洲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於美國人。用他一名中國學生的話說:「我們中國人相信事物總是不斷變化的,而西方人生活在一個簡單化,決定論的世界裡。」

在中國,列為群經之首的《易經》,主旨就是一個字:變。

奈斯貝特設計了一系列實驗,去研究東西方學生觀察事物的不同方式。其中一個實驗是這樣的:以美國土生土長學生為一組,中日韓學生為一組,每人都要在電腦前觀看一輯圖片,每張都有主體、有背景,譬如前面是一只老虎,背景是叢林;看照片時,學生的頭顱固定下來,有儀器監察他們的眼球,看他們是怎樣觀看圖片的,對圖片不同部分觀察多久。

結果發現了一個很明顯的對比:美國學生會盯着圖片主體,直到圖片三秒鐘之後消失;中國學生會先觀察整個背景,看主體的時間短得多。

對照片的描述方式也有差異,例如看到上面的照片,美國學生通常會先說「有魚向左游去…… ;日本學生通常會先說「有一個湖……」,他們對背景的陳述比美國學生多七成。

在另一個關於閱讀實驗中,奈斯貝特發現,美國學生陳述矛盾衝突,愛把不同觀點兩極化;而中國學生則傾向把對立調和。

據奈斯貝特的分析:「東亞人生活在一個相對複雜的社會網絡中,需要面對各種社會關係。因此,他們會更關注情境,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溝通。相反西方人生活在一個相對來說約束較少的社會中,西方文化強調的是獨立性,因此使他們不太關注情境。」因而,只在圖片上佔四分之一篇幅的老虎,會讓美國學生花八成時間盯着。

《不可思議的年代》一書也通過奈斯貝特的研究來批評西方這種只着一點不及其餘的觀察問題方式,作者 Joshua Ramo 指出:「美國人總是把主要的時間花在盯住焦點上」,而「如果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上,我們看不到圖景的75%的部分,不難想像,我們可能會做出一些自殺式的判斷。」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中國人視野宏觀的思維很推崇,認為「中國式的思維非常善於戰略規劃」。

香港處於東西文化的夾縫,近年回歸了,本該更靠近中華文化才對,可是現實卻顯示,香港人越來越像西方的固執地盯著焦點不放了。

焦點可以量化嗎?可以:六千大元!希望這不致帶來「自殺式的判斷」。

**
參考文章:
http://ns.umich.edu/Releases/2003/Feb03/r022703a.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