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香港傳媒,別再譁眾取寵了

對於香港的傳媒,儘管常有意見,但常常告誡自己要「筆下留情」,不可太多鞭撻,因為既然曾經嘗過箇中苦澀,何必苦苦相逼?但有時真忍不住要譴責。

譬如香港幾份大報,昨日(十九日)都以日本首相菅直人「不排除」「東日本毀滅」甚至「全毀」作頭版的全版報道,就是背離事實、有失專業操守的所為!

到網上外國大型傳媒上找不到這一消息,知道一定是香港傳媒又在危言聳聽、譁眾取寵了。後來在中大日語研究系教授吳偉明十分有人氣的博客「知日部屋」上讀到及時的批評,證實香港傳媒果然又在「作大」了。

「知日部屋」文章劈頭就說:「拜托,傳媒不要再作誇大失實的報道,為了增加銷量,令民眾恐慌,這不單只不專業,而且不道德。今天香港多份報章均以菅直人宣佈(或警告)要有『東日本毀滅』的準備為頭條,明顯是曲解與炒作。竟將日人茶杯裏的風波炒成頭條,令人震驚與反感。」

「知日」的作者說明了事件真相:「3月16日晚上,首相菅直人與內閣顧問笹森清作了15分鐘的私人談話。菅直人對東京電力缺乏危機意識表達強烈不滿,對笹森清生氣的說:『(東電) 危機感非常薄弱,必須連東日本毀滅也作假設。我對此問題(核能)有認識。東電必須要有額外的危機感。』

「很明顯菅直人的言論是數日前對東電發火時的斥責,針對15日東電遲了一個小時才向他報告福島核電廠的最新情況,絕非對現時形勢的判斷。」

「想不到本地傳媒將數天前的小事加工炮製,使人覺得是因為眼前核危機失控,首相對國民提出警告。」

香港報章唯一可以「告慰」的是,這樣的新聞處理手法不是香港獨有的。在印刷傳媒銷量不斷下跌,而彼此之間的競爭日趨惡化之下,製造新聞以爭奪讀者已成為常態。歐美國家印刷傳媒生態一樣面對這樣的環境惡化。

英國《新政治家》周刊一篇博文談到一個現象:人們儘管少看報了,但每當發生重大事件,都會回歸傳統傳媒,這反映了他們對傳統傳媒的信任。在這些時候,傳媒忙透了,但也最好辦,把東西都放上去就成了,一定有讀者。難辦的是沒有大新聞的時候,於是,為了爭取讀者和廣告,一個趨向是「災難化」(Catastrophisation),就是嚇唬讀者,把什麼壞消息都誇張放大至災難程度。這樣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食物、衛生、交通……所有社會領域都百病叢生,政府政策更不要說了,沒有一件事是好的。

那篇文章批評的是新聞「淡季」時製造新聞之惡劣,可是在香港,由於傳媒之間的競爭遠比歐美城市惡劣,情況就更不堪了,即使發生重大新聞之時,也非要製造新聞不可。「東日本毀滅論」就是這樣製造出來的。於是在讀者因為出於對傳統傳媒信任而多買報紙的時候,報紙偏偏做出自毀聲譽的傻事來了。

在這時候,千萬不要盡信新聞報道,其中有大量虛假、誤導的東西,即使請來專家的報道也不可盡信,因為斷章取義是常態,試想:電視上摘取的、認為中聽的話,十秒二十秒,能把問題說清楚嗎?那些據說是幫助觀眾的「通識」的東西也不可盡信。例如,有線電視十五日報道「今次三號反應堆外偵測到的輻射量達到四百毫希……相當於照了四千次胸肺X光」,真嚇死人,卻是大錯特錯的。

反應堆外測到輻射量是以一小時計算的,而照肺的輻射量是「咔嚓」一下的輻射量。如果要比較的話,應把反應堆外「咔嚓」一下的輻射量與照肺的輻射量作比較。

我也要說一句:「拜托,傳媒不要再作誇大失實的報道了。」

**
「知日部屋」文章:
http://www.cuhkacs.org/~benng/Bo-Blog/read.php?1220
《新政治家》文章:
http://www.newstatesman.com/blogs/steven-baxter/2011/03/fear-factor-media-news-explain

1 則留言:

  1. 時間好快,一晃3年多過去了。
    http://preview.epaper.epochtimes.com/HongKong/20110318_812E/djyhko_812E_20110318_01.jpg.html
    這是當時大紀元時報香港版的報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