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晚上去聽了一場音樂會,進了場,幾疑走錯了地方,要過了好一段時間,才適應了場內喧鬧的氣氛。這不是我預期的音樂會,但打開了我的音樂視野。
我聽的是「香港2011國際無伴奏合唱節」的開幕音樂會,地點是伊利沙伯體育館。
這個音樂節第二年舉行了,我是第一回去聽。過去聽無伴奏合唱,都在音樂廳,是正式的音樂會。所謂正式,是環境很安靜,觀眾很專心,靜靜地聆聽、欣賞。即使有時台上歌手故意讓聽眾加入,互動一番,觀眾投入了,又都安靜下來,動靜有序。
其實,這主要不關乎聽音樂的場所問題,而是關乎唱的是那一類型無伴奏合唱(A cappella) 的問題。無伴奏合唱,顧名思義,沒有器樂伴奏的合唱,都可以稱為無伴奏合唱。不過,這樣的合唱有很多不同流派,或稱風格。有古典的、福音的、學院的、現代的、美聲的、流行的,還有所謂理髮店派、街角派等等,它們都統稱為無伴奏合唱,演唱的歌曲、風格卻大異其趣。A cappella 原指教堂的唱誦,據說《聖經》裡說唱誦時沒有說有樂器伴奏,於有人堅持在教堂裡唱聖詩只能清唱,即無伴奏合唱。現時的 A cappella 則已走出了教堂,發展出很多世俗的風格來了。
那晚去聽的無伴奏合唱,就全部是流行音樂風格的。表演樂隊,本港的有香港青年協會的「香港旋律」加藝人林一峰,外來的有美國的Vybration 和日本的 Solzick。這些合唱隊的共同特點,就是仿照一般有伴奏的流行音樂樂隊組成,分主音歌手、和唱和「樂器」──以口唱出器樂伴奏音部,主要是敲擊樂,即 vocal percussion。在六到十人不等的合唱組合中,總有一兩人是唱敲擊的,製造出本來由爵士鼓的低音鼓、軍鼓、鈸打出的強烈節奏。這些歌手通過咪高峰(擴音器),如玩口技一樣,「奏」出很強烈而複雜的節奏來,效果同流行樂隊很接近。
那晚,Vybration 的表現最出色,看來都已年屆中年的三男三女中的「鼓手」(男),表演了一段獨腳戲爵士鼓獨奏,長六七分鐘,音色、節奏、強弱、氣氛之變化多端,令人嘆為觀止。據說,有些無伴奏合唱樂隊還可「奏」出各種樂器來,如色士風、小提琴,把無伴奏變成有伴奏。
日本的Sozick 樂隊也出色,都是年輕人,活力十足,裝扮夠酷夠型,而且有大量的創作樂曲。他們唱出的多首歌曲中有兩首慢歌,從創作到演唱都很有水準,可見不是只凭又唱又跳夠勁力取勝。
相對之下,香港的水平差了一截。音樂節是香港青年協會辦的,看來主要為了推動香港、特別是青協本身的無伴奏合唱活動而舉辦。那天入場的三千觀眾中,我看起碼一半是青協自己的會員,他們對「香港旋律」唱的歌很熟悉,全場全情投入,在司議的刻意煽動下,揮舞獲派發的閃光裝置,歡呼、掌聲、尖叫不斷。連台上唱慢歌、唱獻給日本地震災民的歌時,也難以平靜下來。
這個音樂會,不夠滿足,卻也算是個很好的經驗。
**
Vybration 的演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YwM6SNcwI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