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9日 星期四

貓與鼠,誰怕誰?

「這個世界上,究竟誰怕誰?」
鼠年將臨。日前,有朋友上傳了一段「鼠欺貓」的視頻到群組去。片中,有貓在街頭見到老鼠,躍然衝前;老鼠卻是毫無懼色,反而向貓張牙舞爪,把貓嚇得倒退;老鼠得寸進尺,貓在老鼠的追逐下落荒而逃。

到網上搜尋,發現這並非孤例,貓被老鼠驅趕得團團轉的視頻所在多有,甚至有貓兒在吃着碗裡食物時,老鼠老實不客氣上前爭吃,貓兒被逼乖乖退避,在一旁怯生生地莫可奈何的。

這完全顛覆了我對貓鼠關係的認識。是非果真顛倒了?

在大眾印象中,貓是鼠的天敵,貓仿佛是為是為捕鼠而存在的,而鼠有天生畏貓的基因。貓常把捉到的老鼠玩弄於股掌之中,把它弄至筋皮力盡,才予以正法。

那麼,貓是怎樣馴化而為人類服務,進而成為龐物的?

埃及發現過不少貓的木乃伊,有人推測,家猫起源於古埃及的沙漠猫,波斯的波斯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則報道,據《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線上期刊二零一七年六月十九日的報告,學者研究了九千年來二百多隻貓的DNA,包括古代羅馬尼亞的貓遺骸、埃及的貓木乃伊,還有現代的非洲野貓標本,發現現代家貓較早的祖先很可能在八千年前開始在沃月帶的人類農業聚落附近流連。人類農耕聚居,吸引來老鼠,貓追着老鼠跑,成為人類的老鼠糾察隊,逐漸適應了與人的互惠關係。漢字「貓」中有「苗」,可見貓在中國古代與農業生活關係密切。大約六千四百年前左右,貓從亞洲西南部擴散到歐洲去。

文章的題目是 Cats Domesticated Themselves, Ancient DNA Shows,說貓是自我馴化的。這與狗大不相同,狗已被完全馴化,可以訓練以執行特殊任務。貓卻不能,與人一起生活,但我行我素,任性而為,桀驁不馴,很「高竇」,捉老鼠不過是天性使然。

貓行動敏捷,善跳躍,有獵食小動物如魚、鼠、兔的野性。這其實是貓身體營養的需要,因為貓是夜行動物,為了能夜視,需要大量牛磺酸,而老鼠和魚的體內都含牛磺酸。大鼠眼組織提取物的定量分析表明,牛磺酸是視網膜、玻璃體、晶狀體、角膜、虹膜和睫狀體中最豐富的氨基酸。

如今現代化都市裡,「貓口」不少,但主要是作為寵物存在的,好食好住,養尊處優,與人類互惠關係已無「捕鼠條款」,貓糧自有牛磺酸配備,還比老鼠好吃,何必辛辛苦苦獵食?外國的貓兒也因而早就不吃腥了,「哪個貓兒不愛腥」已無現實意義。

貓的馴化卻還在繼續。作為寵物的家貓,已漸失野性,一旦面對鼠,會不知所措。有研究發現,美國家貓面對約150克重的澳洲老鼠還可以應付,面對超過300克的美國老鼠就知難而退。你可以說貓欺善怕惡,但這其實也是生物鏈中「大魚吃小魚」的自然規律。

可是老鼠為什麼不怕貓?稍加留意會發現,香港的雀鳥也越來越不畏人了,從有人愛餵飼的鴿子到枝頭的野鳥都一樣,猴子、野豬甚至敢欺人。大概動物逐漸明白,如今的人「文明」了,不再狩獵動物。城市裡的老鼠也摸清楚,肚滿腸肥的家貓已失去獵食的野性。

不能不擔心,白貓黑貓都不再捉老鼠之下,鼠輩會橫行。看來,城市有必要保留一定數量能自己「搵食」的流浪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