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澳洲土地予人的誤導

澳洲今天屬於「第一世界」。澳洲過去也曾領先於世界,有世界最早的一些岩畫。可是到西方探險家「發現」澳洲時,用一名法國抭險家的話說,那裡的土著「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人,是和沒有理性的動物差不多的人」。

那裡沒有農業,沒有畜牧業,沒有金屬,沒有弓箭,沒有堅固的房屋,沒有定居的村落,沒有文字,沒有酋長管轄地,沒有國家,「仍然沒有文明的任何特徵」(據《槍炮、病茵與鋼鐵》)。澳洲的現代文明完全是輸入的,主要來自歐洲,特別是英國。從英國來的移民想在這片新大陸上重建英國,但由於不了解澳洲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今天很多問題。

澳洲的景象對最初到來的人有很大誤導性。他們在東南沿海即悉尼、墨爾本一帶,看到一望無際的森林,有世界最高的樹木澳大利亞藍桉等(最高可達四百英尺,可與加州的紅杉媲美),以為這裡是一片富饒的土地。

英國移民要在這裡過上祖家的鄉村生活,於是引入綿羊,又為了可以獵兔獵狐,千方百計引入可以大量繁殖的兔子狐狸品種。澳洲土地其實不適合養羊,草地看似豐美卻是生產力低下,到草被羊吃光之後才發覺,土地的農業價值不高。過度放牧加劇土地退化,兔子和狐狸則泛濫成災,政府至今要為滅兔滅狐不懈努力。

鄉村價值還在政治和經濟上向鄉村地區傾斜,經濟補貼換來巨大的環境代價。大面積灌溉,大量使用化肥,不但浪費水資源,還加劇土地鹽碱化。農牧業目前佔澳洲生產總值不到6%,但佔用了約六成土地和八成淡水資源,而農業的八成利潤來自0.8%的農地,99%農地對經濟幾乎沒有貢獻。「所以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的農業活動只是在不斷耗竭土地資源,把土壤和植被轉化為現金」(據《崩潰》)。

澳洲資源生產與出口繁榮還遏抑了其他生產部門如製造業的發展,是「荷蘭病」的很好的案例,羊毛礦產等初級產品生產和大量出口之下,製造業振作不起來。既然有大量鐵礦,為什麼不發展鋼鐵製造業?澳洲其實有地緣位置的死症:本土市場小,海外市場遠,運輸成本太高,是為「距离的暴政」。《崩潰》一書上有這樣的例子,澳洲以每噸七美元向日本出碎木,日本則以每噸一千美元向澳洲輸出紙張。澳洲近年重整經濟結構,旅遊業和服務業迅速發展,但製造業仍然低落。

《崩潰》一書以五點框架分析文明的崩潰,包括環境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在側、外援減少、應對失誤。書中提出不少案例,有的已焉湮滅,如復活島文明、馬雅文明;有的正面對種種挑戰,包括中國。要生存下去,挑戰總存在,關鍵是應對之道。

中華文明歷數千年,看過「幾度夕陽紅」,有過幾許「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興嘆,但始終生生不息。

如今網上有新的表述:「當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不要以為這說的只是遙遠的澳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