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0日 星期四

追求零風險的衝動

一九五八年,美國頒布了一個食品法,規定食物中不能含有致癌物質。

這不是很好嗎?可是最終撤銷了,因為無法實施,哪些食品可以做到致癌物質為零?被視為西方現代醫學之父的帕拉塞爾蘇斯 (Paracelsus)在十六世紀就有「有毒只是個劑量問題」的名言。中國則有「水至清則無魚」的智慧。

可是人對「零」總有莫名的追求衝動。

零的概念是古巴比倫人的偉大發明,在阿拉伯世界興旺起來,並傳播全球,對美國硅谷成就了基於一和零的資訊科技革命。

零的概念有利也有弊。零在市場上常展現為免費。一件商品,不管減價幅度多大,都不及免費吸引。心理學家一再以實驗證明,人們都經不起免費的誘惑,結果是放棄了質量好的東西,而擁有了不少免費得來而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某些商品免費派發引起瘋搶,不是新聞。商家很懂得利用人們的這一心理。「買一送一」是個變體 ── 第二件是免費的!

人們在市場以外也有對零的衝動,比如上述美國的零致癌物法例。香港推廣交通安全的「路上零意外」目標,其實也不可能實現,除非行車速度都降到零。這也並非沒有好處。驢子永遠不會吃到鼻尖不遠之外的胡蘿蔔,但能一直拉動車子前進。香港的交通意外死亡人數不斷下降也是事實,十幾年前,香港大約每兩天有一人死於交通意外,如今每三四天才死一人,一年約百人。

所有生物都有安全意識,這是萬物繁衍必需的天性。人作為萬物之靈,更關心安全,而對不安全有無法自制的心理障礙。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著名實驗,讓兩組人接受電擊,一組人被告知電擊一定會發生,另一組的電擊有一定概率,例如 50%。監測發現,兩組人都因為擔心電擊而有同樣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劇、出汗等。第二組的電擊概率一路降低,都無法舒緩受試者的擔心。直到概率下降到零,受試者的生理反應才完全恢復正常。

心理學家把這稱作對風險的概率偏誤。在風險率公開的地方,這比較好辦,例如在股市。但在其他地方,人們對風險就難以直覺理解,會偏向於追求零風險,而這往往是子虛烏有的。

這有時會被其他很有吸引力的目標誤導。例如,六合彩的獎金一旦非常巨大,購買彩票的人數一定飆升,儘管中獎機會更渺茫了,輸錢的風險更大。反而獎金較低 ── 其實也不少 ── 時有較大中獎機會。

對於來勢洶洶的新型肺炎,害怕當然有道理,個人做好衛生管理和防護,是對社會、家庭和自己的責任。對於管理當局,責任更大,困難也更大。最大分別是,在家裡,你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自我封閉的相對靜態小環境,一個社會卻不能。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說過其中的矛盾:公共衛生不是在理想狀態下做的,它要兼顧到社會客觀正常運轉,要在動態中解決問題,而不是在理想的靜態中解決問題。

零風險只存在於實驗室的理想理境中。若有人高調要求零風險,那不是無知就是有意的誤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