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右)與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 |
從波蘭,可是看到歷史的嘲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波蘭當年率先向西方傾斜,以致釀成「蘇東波」雪崩式巨變,今天卻東望,向中國經濟取經,借鑒和實踐起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來了。
在波瀾詭譎的國際時局中,波蘭的經濟表現並不特別受注意。EuroNews (歐洲新聞網)網一個月前有報道為波蘭鳴不平: How Poland’s 'golden age' of economic growth is going unreported (波蘭的「黃金時代」經濟增長是怎麼被傳媒忽略的)。這標題有點誇大了,其實早在二零一七年七月,《纽約時報》就有這樣的評論:The Next Economic Powerhouse? Poland (下一個經濟發動機在哪裡?波蘭)
不過這也言過其實了,因為以波蘭的經濟體量,作為經濟發動機的能量有限。波蘭人口僅三千八百餘萬,相當於中國人口排第17位的黑龍江省,稍多於福建省。
但波蘭近年的經濟表現的確亮麗,二零一八年以歐盟一成的人口,創造了整個歐盟七成的就業機會。在目前全球經濟放緩下,波蘭上升成為歐盟第七大經濟體。
波蘭的人均GDP已達到一萬三千美元,逼近發達國家門檻。《紐約時報》的評論指出,波蘭致富的秘密中,政局穩定重於經濟發展速度;很多新興國家,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巴西、墨西哥,九十年初的印尼、泰國,發展速度都曾經遠在波蘭的 4% 均速之上,可是無法持續,不久就陷入危機。
戰後以來,世上二百多個後發展經濟體中,能踏進高收入門檻的屈指可數。少數成功的國家/地區,其主要經濟政策從西方主流理論來看一般是錯誤的。中國的成就卻不單在事實上,而且在理論上,顛覆了西方經濟理論,而且人口超過發達國家的總和。其中主要的就是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主張發展中國家/地區要從其自身要素禀賦結構出發,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如果有「中國模式」,這就是精髓所在。
這樣的模式日益受到國際注視,越南、老撾的成績很突出,非洲一些國家在跟上,而波蘭作為工業化國家也實踐林毅夫的理論則有點不尋常。
二零一五年十月,波蘭法律與公正黨上台後即宣布要制定國家發展計劃。要回到計劃經濟嗎?當時負責這項工作的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和發展部部長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說:「我們根據的是林毅夫教授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新結構經濟學強調政府要完善市場,發揮有為的作用來支持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變成競爭優勢。」莫拉維茨基二零一七年十二月更晉身為總理。
林毅夫不是突然受歡迎的,他的理論早在波蘭經濟學界揚名。比如,波蘭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科勒德克(Grzegorz W. Kolodko)與他有十多年交情,一直參與波蘭的經濟轉軌工程。
說到波蘭,香港很多人會知道前團結工會主席華里沙。香港電台有紀錄片拿他與搞學運的王丹比較,說他在「蘇東波」巨變後榮當為總理,而王成了階下囚。可是紀錄片沒有往下說他幾年後就被轟下台,後來再參選,得票不到 1%。華里沙只能破,不能立。
紅衛兵當年以大破聞名,什麼都打個稀巴爛。今日香港的黃衛兵、黑衛兵也勇武,但以他們的智力水平,能立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