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4日 星期一

冇細藝,退休好弊

冇細藝:廣州美術學院一角
有朋友傳來本港作者默泉談「細藝」的文章,頗有意思。「細藝」二字,粵人常掛嘴邊,但據中大的「現代標準漢語與粵語對照資料庫」,二字在標準漢語沒有對照詞。粵人口中的「冇細藝」,是指「手頭沒有零碎活兒,指閑坐無事,百無聊賴」。這是不少從百忙的職場退下來者的苦惱。

職場的生活,多為口奔馳,不僅是個人之口,亦是家中老少之口,所謂養妻活兒。婦女能頂半邊天之後,奔馳不減,因為生活成本大增,要供樓供車等等,旅遊享樂等儼然成為「必需品」,奔馳就更累了。可是一旦退下來,不少人又有「冇細藝」之嘆。

不知道「細藝」二字有什麼淵源,單從字面上看,意思是簡單的,就是「細小的藝」。可是「藝」是什麼?

在一般認知中,藝就是藝術,是要仰視的東西。「藝」字的字源卻顯示,「藝」是草根情事。

有細藝,祈福新邨一角
香港中大的「漢字多功能字庫」說得很清楚:「藝」的初文作「埶」,甲骨文字形中,左上是「木」,表植物;右邊是人用雙手操作,象人伸出雙手栽種草木。後在「埶」上加注「艸」旁,「丮」下的「止」(或「女」)又進一步訛為象「云」之形,遂演變成「藝」。字的本義是種植,後世卻多用「藝」而不用「埶」或「蓺」。

「藝」亦表示技能、才藝。也特指古代教育學生的六個科目,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論語》說:「遊於藝。」「遊」或「游」,可理解為遊戲,或怡然自得,總之不該是負擔,而是生活中的享受。如果「藝」成為為口奔馳的累活,那是「藝」的異變。

可以說,從「埶」到「藝」也是異變,當初的種植一定不是享受,不是如今閑逸的種花種草養盆栽,而是為了生存而「鋤禾日當午」。「埶」演變為「藝」,從耕作上升到教育,加強文化內涵,自是文人化、高雅化了。

粵人的「細藝」卻保持生活氣息,並不高大上,而往往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在別人眼中玩物喪志的嗜好,只要是你喜歡都是細藝。有人把這翻譯作洋文,是為 life’s small arts(生活中的小藝術)。

默泉之文引用了羅素之言:One of the sources of unhappiness…is the inability to be interested in anything that is not of practical importance in one's own life (生活不快樂的一個原因……是對生活中任何無關宏旨的東西都不生興趣)。

更可怕的是,給本來充滿情趣的東西硬套上高大上或功利的宏旨,把享受變為了負累,把生活的快樂變為人生的痛苦。

找點細藝吧。可惜的是,對細藝的興趣往往是小時候培養起來的,那怕是不經意的熏陶。「臨老學吹打」,難免困難。

**
舊文參閱:嗜好、深情、教育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2.html

3 則留言:

  1. 冇細藝 -- 我外婆是台山人,常說這幾個字

    回覆刪除
  2. 我也是台山人,但不在台山出生,也沒有在台山生活過,所以對台山話掌握不好。你這麼一說,我才醒起,長輩以前也常把這兩字掛在嘴邊。謝謝。

    回覆刪除
  3. 我先父廣東南海人打仗時走落香港,七八十年代同做傢俬店行家公餘傾閑計,天天都是這句説話,賺了點錢,都想退休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