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日 星期六

千萬人學古箏之初心

廣州國際樂器展一角
昨天在這裡提到,有內地古箏演奏家說,內地彈古箏的有一千幾萬人。朋友即傳來一篇關於內地民族樂器行業改革發展的文章,縷述了近 40 年來的變化,其中包括:古箏已從一件冷門樂器發展為學習人數僅次於鋼琴的熱門樂器;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古箏學習人數近一千萬,年產古箏50萬架左右。

作者豐元凱大有來頭,曾任北京民族樂器廠技術廠長,後來又有北京樂器研究所副所長兼國家輕工業樂器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主任、中國樂器協會信息部主任等銜頭。他從生產製作角度反映了中樂(民樂)的發展,頗能長人見識。 譬如說到內地有 13 個民族樂器產業基地,分布在揚州(古箏),天津靜海(笛簫、嗩吶、笙、葫蘆絲),河北饒陽(拉弦、彈撥樂器),河北肅寧(拉弦、彈撥),河南蘭考(原材料、古箏、古琴),無錫梅村(二胡),山東臨沂(二胡),餘杭中泰(笛簫),貴州玉屏(笛簫),雲南昆明(葫蘆絲),徐州(柳琴),內蒙(馬頭琴),山西長子縣(響銅樂器)。

日前參觀廣州國際樂器展,看到不少展攤就來自這些對我來說頗陌生的地方,卻不知道都屬於「樂器產業基地」。

文章又提到,古琴一度是僅有一百多人會彈的高雅樂器,如今估計有50萬人在學習,年產量達 20 萬架。怪不得樂器展中的古琴掛到琳瑯滿目,廠家眾多,一家近在咫尺 ── 東莞。曾經「黃旗」招展的東莞原來也有高雅產業。

這可能讓人奇怪了,這麼多人學習古箏古琴,怎麼不見得社會文化風習有什麼改變?不見得有多大音樂成就?香港十幾萬人學彈古箏,女子該多溫婉嫻雅啊?

這可能與學琴者的心態有關,是真正喜愛這門藝術?還是出於功利之心?我的感覺是,後者居多,而且是大比例的多。我的朋友中就有人詢問,讓女兒學哪一種樂器有利考進某女子小學名校?就我所知,年輕人為應付家長壓力去學習樂器,到考得八級或什麼就向家長宣布從此「金盤洗手」的,竟然不少。頗有規模的樂器二手市場就是這麼形成的。

不過,無論是出於什麼動機,能夠自小接觸音樂、學習某種樂器總是好事。種子播下了,發芽之期可能是多年之後,古蓮種子就能在千年後再萌發生命。香港有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學唱粵曲,他們對粵曲的興趣都可以追溯到年幼時的耳濡目染。這有如人自小培養的味蕾,可以終生不變,或者到適當時候就恢復記憶。

當然,能夠在學習中培養出盎然興致來,能夠享受當中的樂趣就最好了。這樣,學習絕不會是苦差。音樂首先是為了自己享受而產生的,先民先享受了音樂,然後猜想上天上帝也喜愛,於是崇拜、祭祀必有樂,中外如是。學習音樂切不可忘記這一初心。

饒宗頤說:「古者以琴治心,非以悅眾。」他說的是古琴,應亦適用於其他樂器、藝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