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1.7公里海濱板道,16年能建成嗎?

從中西區海濱走廊遙望昂船洲大橋
港島東區走廊之下的行人板道,研究復研究多年,最近又有新動態。朋友傳來有關報道,信箱裡也收到「社區參與」的宣傳單張。有傳媒以「講足七年」作標題,這其實算少了。據官方的「東區走廊之下行人板道」網頁,規劃署二零零九年就開始有關研究;二零一零年七月就拿出與顧問公司完成的報告,至今有十年光景。

土木工程拓展署的相關研究則在二零一五年三月展開,然後在二零一六年開始公眾諮詢。當時預計,翌年會申請撥款並開始詳細設計,最快二零一八年動工,二零二零至二一年完工。

我當時就此有言:「計劃能順利展開嗎?我不敢樂觀。議而不決、好事多磨已成為香港的常態。這計劃涉及小量填海,很可能有人借《保護海港條例》提出訴訟,議事堂的撥款申請可能又會遇上拉布……等等。」
東北望西九龍

這算是不幸而言中了。如今又作「第三階段社區參與」諮詢,必又有一番折騰。長不過 1.7 公里的板道,據說最快二零二五年可以啟用。從二零零九年算起,一年的進度是一百米多一點。而二零二五年真的可以建成嗎?

香港曾經以效率著稱,從個人到企業到政府,多能勤快辦事。今天卻不能以此自詡了,儘管香港仍獲評為世界最自由經濟體,其中包括對港人工作效率的肯定。

本來,效率下降了,若能在質量上過人,以匠人精神把事情辦好,可作補償。曾有一位中國教授在歐洲看到三個工人一個早上「精心打磨」了五塊地磚,驚歎曰:西方人嚴謹認真,考慮長遠。有熟知當地民情者卻指出,這其實是典型的「磨洋工」,是歐洲福利國家工人慵懶、不思進取的普遍行為。

如果香港的效率下降而質量有保證也還罷了,港鐵建設中的紅磡站剪鋼筋事件讓人矚目驚心,讓人有粵人歇後語「滾水淥豬腸 ── 兩頭縮」之憂。

我一向惋惜維港的資源沒有最大發揮。維港兩岸天際線之美,世界數一數二。橫貫兩岸的天星小輪航線只幾分鐘程,就凭滿目風光而獲譽為世界第一輪渡航線。港人雖然還要「捱世界」,還要「搏殺」,畢竟整體上富裕起來,對本地環境有更高要求,不再滿足於維港的航運功能,也要親近和欣賞維港。

中西區海濱長廊入口
維港的海濱建設其實已有不錯的發展。港九兩岸,從東到西有了不少新猷。日前早起,見到維港春霧氤氳,從家裡望去,不見平流霧。霧該從東面鯉魚門湧入,於是出門,乘車沿東區走廊東去,再沿海邊從筲箕灣走回來,直到鰂魚涌的海濱走廊盡頭。

維港東邊霧色無甚可觀,西頭如何?很方便,坐地鐵到西邊終點的堅尼地城海邊去。曾經讓公眾可以蹓躂的海邊貨物裝卸區卻又封閉了,一直走到上環的「副食品批發市場」,才發覺開通了「中西區海濱長廊」。這是原來的副食品市場的碼頭區,五個碼頭和部分設備保留下來,既讓人緬懷,也供遊戲、健身。景色非常可觀,該是夏日觀日落好去處,可觀賞昂船洲大橋、汲水門大橋,九龍半島和後面的獅子山、大帽山屏障,到晚上還可看到迪士尼樂園的煙花。

這段狹長的海濱只長幾百米,走到西隧口就走不通了,不知道為什麼不能連接到那邊的中山紀念公園去,再到中環、灣仔。

灣仔繞道開通後,地面的工程地盤還待收尾,海邊很多地段仍然切割得肝腸寸斷,苦了行人。要沿港島北面海邊東來西往漫步,還得待數年,二零二五年能達到,就算不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