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粵語發音之難與易

遇到一位從東北移居香港的姑娘。這時,一般來說,我會自動轉到普通話「頻道」,用普通話對答。後來聽到對方投訴粵語太難學了,為之苦惱,但又很希望說好粵語,我就不遷就了,說粵語,也鼓勵對方說粵語,好讓她練習,順便指正她一些發音。

在對話中遷就不懂粵語的南來朋友,已成為習慣。不單是我,很多朋友都一樣,只要能說那怕半鹹不淡的普通話,也會佶屈聱牙地說,再加手勢比劃。這不妨礙溝通,畢竟粵語與普通話都屬於漢語系統,相同之處很多。如果對方只在香港短暫停留,那就更加只能用普話溝通了。若對方打算在香港長住謀生,有意打進香港主流社會,情況就不一樣,應當努力學習香港通行的粵語才對。遷就反為會助長很多南多來者懶學粵語的惰性。

事實上,如今很多南來者沒有學好粵語的打算。一是覺得普通話既是全國通行語言,理所當然可以在香港說普通話;二是粵語太難學了;三是越來越多港人能說普通話,普通話越來越通行。

以前有人譏笑「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廣東人說官話」,「可怕」的粵式官話還可以聽到,日前就有人傳來不知哪位大人在北京兩會上的發言視頻,一聽,令人噴飯,不忍卒聽。相對之下,北人學粵語更難,可是從來沒有「最怕XX人說廣東話之說」。在香港,粵語口音從來五花八門,外來的如上海口音、潮州口音,珠三角各鄉如順德、台山、客家口音,百花齊放。已故藝人沈殿霞還以自己的上海口音粵語建立品牌,鄧碧雲的順德粵語亦一樣,麥嘉的台山腔粵語、岑建勳的潮洲腔粵語也具特色。香港不少富豪也一口鄉音粵語,面對公眾不會慚於啟齒。

口音有如胎記,很難洗脫。各種語言有自己的發音特點,你自小習慣了以母語的聲母韻母、以母語的腔與調說話,長大了會很難適應其他語言的發音。歐洲一些語言有舌頭在口腔內顫動的「齒齦顫音」,說漢語的人就非常非常難學,除非你真能唱好《鳳陽花鼓》中「得兒叮噹飄一飄」一句中的「得兒」。

所以,說話有口音是常態,各種語言中能說正宗口音(其實也是一種口音,不過被定為「正宗」口音而己)的不多。內地的電視電台播音員要持證才能上崗,就是明證。這也證明正宗口音是可以學上手的,只是一般人不去努力學習而已,得過且過就算。要認真學習就得明白語音之間的差別,譬如普通話與粵語之異同。

普通話與粵語的語音差別很大。聲調:普通話只有四聲,粵語有九聲;最大的差別不在數量,而在普通話沒有入聲,粵語有三個入聲,而且各有三個調。聲母:普通話有捲舌的zh、ch、sh 和 r。粵人的舌頭常平,翹不起來,也分不清楚哪些字該捲舌哪些字不用捲舌。最大的差別在韻母,普通話有 35 個韻母,而粵語有 56 個 (據香港中文大學「漢語多功能字庫」),其中塞尾韻(入聲韻)就佔了18 個,還有普通沒有的五個閉口音韻(如唔、三、十、金等),韻母中有十幾個普通話相對較少的雙韻母。

如果有針對性地在這些差異上下功夫,把普通話或粵語說得好一些、正宗一些,應該是可以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