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的維港 |
不過,照趨勢看來,情況在好轉。如今是北方最寒冷的數九日子,也是嚴重霧霾天氣常見的日子。去年這個時候,華北毒霧彌漫,治霾成為熱門話題。今年,情況好多了。到訪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前遊覽故宮,背景的紅牆黃瓦藍天,色彩明艷十分。
據日前公布的數據,北京市二零一七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 226 天,比二零一六年增加 28 天,比二零一三年更多 50 天;重污染日 23 天,比 2016 年減少16天。
表面看來,北方的霧霾是盲目發展經濟造成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確付出了環境代價,這是所有經濟發展初期為了填飽肚子不得不作出的犧牲。美國已故經濟學家西蒙.庫茲納茨(Simon Kuznets) 創製了顯示經濟發展與環境關係的「庫茲納茨環境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據此,當一個地方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五千美元,就會致力保護和改善環境。中國以 14 億人口的巨大基數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都已達九千餘美元,發達的沿海地區和城市更加遠超此數,發財立品順理成章。不必唱「保護地球」的高調,改善環境,首先是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
商討減排二氧化碳的國際會議二零零九年在哥本哈根舉行時,時任總理的溫家寶出席,就中國主動減排指出,這是中國根據國情採取的自主行動,是對中國人民和全人類負責的,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無論會議達成什麼成果,中國都將堅定不移地為實現,甚至超過這個目標而努力。話說得實在極了,中國也一直這樣做。
事實上,中國已成為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也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至於減排,京津冀及周邊要求已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取暖的地區,秋冬不得燃煤。可是「煤改氣」工程未能如期完成,而天然氣供應又跟不上,不少人入冬後捱凍了。當局「以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為第一原則」,迅速調整政策。香港卻有「公信力第一」的報章斥之為「朝令夕改」,這是負面用語,報章的意思仿佛是,中國當局錯了,政策應當雷厲風行,讓人繼續捱凍才對。這豈只是文字水平低劣問題?
北方霧霾的一個重要成因是燒煤取暖,散燒煤污染是電煤 15 倍以上。北方農戶一年燒煤一至四噸,中國二零一六年散燒煤達七至八億噸,主要用於取暖。中國一九八六年全國煤炭產量才只有 8.9 億噸呢。農戶怎麼燒那麼多煤?這是近年才發生的,因為經濟改善,日子好了,大家都要過得暖和些。因此,當局有了以電代煤、以氣代煤政策。
剛剛在一年前寫過〈中國治霾也要花二三十年嗎?〉一文,那是與倫敦和洛杉磯比較的。這不是天問,若不存偏見,答案易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