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電子支付,無法抗拒

餐館的環境古色古香,埋單要用電子。
幾年前談到「支付寶」在大陸的廣泛應用時,有朋友說,「這不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這有點道理,因為香港那時大可不必理會這種比「八達通」更方便的電子支付手段。當我們二十年前推出「八達通」時,其他地方的人可能也會不屑一顧說,「這不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如今,在香港出門若忘了帶「八達通」會寸步難行,我曾多於因此打道回府去。

朋友那麼說,是因為那時香港幾乎沒有「支付寶」這回事。可是我仍然擔心,這種更先進而可以更廣泛應用的電子支付技術會「殺到埋身」,讓你不得不接受。上星期到廣州幾天,切身體會到,不趕上這趟時代列車恐怕不行了,否則你只好站在站台,原地踏步乾着急。

這裡說的電子支付,指的是移動支付,就是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腦記事簿等以無線方式完成的支付方式。「支付寶」不過是拓荒者,馬雲二零零四年打出一片新天地後,翌年,電子支付迅速增長,被稱作中國電子支付的元年。各路大軍如微訊支付、銀聯支付等跟上來,徵訊支付如今看來已超越了「支付寶」。

從報道中知道,這種主要用手機進行的支付方式已在大陸遍地開花,應用可說無孔不入,最誇張的是有路邊乞討的也豎起個二維碼,祈求路過的善心人用手機「嘟」一下。我於是擔心,有一天,若跟不上這發展,回到大陸可能真個寸步難行。要花錢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電子手段之下,你可能無法購物、點菜、招的士、買車票……。

這回在廣州,真正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電子支付的便捷和「埋身」。

── 到標榜創意的「紅磚區」去觀光,在溽暑中與當地朋友走進一家咖啡館,那裡只接受電子支付,於是只好接受朋友電子支付的慷慨;
── 到書店挑了幾本書,一個十歲不到的小朋友在前面排隊付款,拿着手機,出示二維碼,收銀員拿掃描槍「嘟」一下,就完成了交易;
── 與當地朋友一起光顧一家潮汕牛肉火鍋店,我們用現金付款,店主要求另付一元零錢好方便找續,朋友應聲說「我有」,上前卻是用手機「嘟」的付上一元;
── 與當地一位年輕朋友到天河一家餐館吃晚飯,你要爭「埋單」? 朋友用手機向着桌子邊角上貼着的二維碼一「嘟」已搶先「埋單」了。吃了多少? 借手機一看,一目了然。

朋友說,如今到街市買菜都不帶錢包了,全部用手機支付。

後發展地區在追趕先發展地區過程中,有個「後發展優勢」,經常可以跨越式發展,利用當代最先進的技術和展品,一步到位,到達發展前沿。先發展地區則因為在已有的發展上作了巨大投入,無法捨棄,不能迅速更新換代。已發展地區的基建日顯落後與此有關。在大陸近三十多年來的發展中,可以看到大量後發先至的事例。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信用卡是什麼,就一步到位地使用手機的電子支付了。

中國的電子支付已領導世界潮流,歐美日各地不得不迎頭趕上。在香港可以看到,Apple Pay,Android Pay,Samsung Pay 等已在迎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