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二戰時的宣傳海報 |
這種情況,早晨到各個公園都可以見到。這不是香港的獨有現象。我到大陸旅行,愛去公園看看花樣百出的晨運景象,發覺大致相同。只有一樣是男性佔優勢的:拿長竿水筆在地上寫大字。似乎沒有見過有女的這樣做。
做晨運的人群年齡偏大,很多是退休人士和非在職人士,不能把其中的兩性比例擴大去理解社會的其他領域。可是它仍然可以折射出社會中女性地位逐步提高這一全球趨勢。這給人一個印象,就是女性較積極投入生活,較熱愛生命。
這在較年輕人群中也可以見到。最可以說明問題的,可能是女性在大學生中佔多數了。這在發達國家早已不是新聞,在一些女性地位較低落的發展中國家,這也發展到令人不安的程度了。剛剛看到,馬來西亞的大學生兩性比例是35:65。我看到時直覺以為,男的佔65%,女的佔35%。仔細一看才發覺正好相反:馬來西亞每一百個大學生之中,有65個是女的。
大陸的情況也差不多。據說,在某大學一個運動會上,各系「文化衫」上的口號中最矚目的一個是:本系的男女比例是1:1。
香港的情況如何?早幾年有報道說,大學生的男女比例趨平衡了,就是說男性的比例慢慢提高。我到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網頁查找最新的統計,有這樣的發現:在分開統計的七個學科類別中,有五個女多於男;男性只在理學科(sciences)、工程和科技科(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中佔優勢。在某些學科,女性差不多佔四分之三(如教育科的73.6%)。整體而言,在二零一一/一二學年,男的佔46.9%,女的53.1%。六年前,男的只佔45.4%。這大致與香港的男女比例(二零一一年為46.6 : 53.4)相若,而這是把香港約三十萬菲印女傭計算在內的。
為什麼「剩女」問題近年受到廣泛關注?以上統計應該解答了很大的疑問。香港大學人口統計學家葉兆輝預測,如今香港出生的女性中,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將孤獨終生。
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是調整男女在家庭中傳統角色的觀念,不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而是男的可以理家,女的可以養家。美國近年已出現大批家庭「主夫」 (homemaker dad),女的則成了養家的 (breadwinner mom)。美國家庭中,雙職工佔多數。據二零一零年的數字,由丈夫獨力養家的,有20%;而由妻子獨力養家的,居然也有9%。
忽然想到,香港也有一些地方是男性佔絕大多數的:玩電腦遊戲的機鋪,馬會投注站,麻雀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