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創作貴「因地製宜,不拘成見」

蘇州博物館,貝聿鉻因地製宜的另一傑作。
搞創作的,一定會遇到限制。這些限制會增加創作的困難,但對創作者才華的展示未必是壞事,反為是好事,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是也。

李漁說,要「因地製宜,不拘成見」,「貴活變」,這本就園林建造而說,而也適用於不同的創作。「因地製宜」,就是因應環境定出最適宜的方案。台灣「雲門舞集」的林懷民說:「我創作最大的挑戰是『找出限制』來,然後專心在限制裡做到圓滿。」這可說是李漁一番話的現代版。所有出色的創作都是這樣作出的。

那天在朋友家看到的微電影拍攝,就處處展示「貴活變」,充分利用了現場之利與不利。把有利的條件充分發揮,較易做到;但能把不利變為有利,化腐巧為神奇,變不可能為可能,方為最上品。可以說,不利的限制是襯托創作者才情的背景。這在不同領域的創作中都可以見到。

在建築中,這最常見到,很多著名建築師都有這樣的出色作品。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華盛頓國立美術館,地形複雜,還附有很多特殊要求。他利用一條對角線,很好地解決了問題,並因此得了美國建築師學會的金獎。他設計香港的中國銀行大廈,也遇到位置欠佳、資金不足等不利條件,但他從竹子的節節上升中想出了解決方案,聲譽因而更隆。日本著名建師安藤忠雄的成名作,是在60度山坡上建起的六甲山集合住宅,而這是一名美國建築大師公開說過不可能建造的。

蘇州著名園林網師園大小只合拙政園的六分之一,卻是曲折有致,小巧玲瓏,聲譽不下於拙政園。

中國的玉雕和各種石雕,有「俏色」、「巧色」之說,就是「量材就質」,巧妙利用玉或石本來的顔色、質地去設計作品,常常把原來的瑕疵也利用了。中國人一貫敬畏天地,珍重大自然的賜予,不敢浪費資源。我在書上見過一件故宮收藏的國寶級玉雕,用料其實是一塊挖出了圓洞的玉塊剩料,這圓洞被愛惜材料的工匠巧妙地變成花園裡的月洞門,雕出了國寶級的作品。

很多時候,不利的限制是故意加到創作者的身上的。如果你把運動員也看作是創作者的話,限制創作的各種比賽規例可說多不勝數。例如體操的平衡木偏要弄得那麼窄那麼高,哥爾夫球的洞偏要弄得那麼小……等等。體育比賽的精采卻正是這麼形成的。

又如,舞台上燈光通明,演員卻偏要模擬伸手不見五指地表演,於是有了京劇著名的武場戲《三岔口》;明明無水無波,卻要演渡江的戲,於是有了《秋江》中泛舟的船伕與女子的妙漫身段。西洋的芭蕾舞,還非要女舞者穿上硬磞磞的木頭鞋去跳舞不可。

最高水平的書法出現在唐代,它的特點卻是「法度森嚴」,約束最多。當代已故書法家費新我,是因為右手無法再拿筆之後,苦練「左筆」而成為大家的。

中國詩詞的自我束縛最多了,從《詩經》開始,格律越來越嚴,至格律詩成熟於唐詩,中國詩歌也就臻至藝術最高峰。五四之後的新詩掙脫了束縛,反而成不了大氣候。

「貴活變」,看來先要「難活」,以促使你思變、製宜。「易活」之下,你可能就懶動腦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