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珠三角東西兩岸之別

台山村裡的風光
今年不時在陽台觀察,希望見到滑翔的燕子,可是總見不到。過去在春天或秋天,有時會見到燕群在屋宇之間的低空掠過。見不到也會聽到,燕子啁啾之聲清脆,或晨曲或晚唱,讓人愉悅。最近到中山和台山走動了一下,才又見到燕子輕盈迅捷的飛翔。兩地都在珠三角的西岸,不知道燕子是否偏愛打從那邊北上南遷了。

自從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有飛躍發展,但珠三角東西兩岸的發展明顯地不平衡,東岸的深圳、東莞發展驚人;西岸那邊儘管也在走向小康,但相對之下大有不如。靠邊的地區,如五邑中的開平、恩平、台山等,儼然是相對的「落後地區」。

台山是我的家鄉,但我從來沒有在那裡生活過,只是到了近年才回去過幾趟,對那裡的人和事都不熟悉。每次都覺得,那裡與珠三角發達地區相比,很不相同。

譬如,那裡還有大片大片的禾田。不久前回去,禾田黃綠相間,再隔十天左右再去,禾田已黃多綠少,一些還收割了。從一位種了七十畝稻米的農民口中知道,如今種田不一樣了,稻米種植已半機械化,插秧收割都用機械。一年兩造,到了季節就僱請這方面的專業戶承包工作,其他如施肥等就自己做。

村裡的稻農在察看禾穗
這一造的收成好嗎,他說,收成是可以的,但在市場上賣不到好價錢,恐怕要賠錢了。他還有其他收入,生活不成問題,兩個兒子都到台山市生活了,還在那裡買了房子。

這是大陸很多農村的共同現象,就是年輕人都到城市發展,農村多是留守的老人,加上一些稚齡兒童,都是子女交給他們照顧的孩子。中國在老齡化,而農村的老齡化更迅速。我們那條村的不遠處有一所學校,本來設有初中和小學,如今就只有小學了,與某某中學的校名已不相符。

村裡的房子不少,人口卻不多,據村長說,只有一百人(指有戶口的)左右。從口氣聽來,恐怕一百人都不到。有一些還是已搬到台山市居住、一星期左右才駕車回來一趟的。一位這樣兩邊走的村民說,不把戶口也遷到城裡去,是要分享村裡的集體收入,例如把山頭租給植樹的木材商的租金,每年都有錢分派,城裡沒有這「着數」。

工業發展落後也有好處,就是自然環境得到較好的保留。珠三角很多地方已連城化了,城與城、市與市連成一片。例如東莞的地鐵正在迅速發展,幾年後就可以從東莞坐地鐵到廣州、深圳,實現深穗、深莞「一體化」。台山則還有大片大片的稻田。從我們的村子往遠處望去,金黃的稻田一直伸展到遠遠的山邊。這其實是當地的「後發優勢」,「發達」地區對失去了的自然環境已噬臍莫及,而在後發的台山等地,還有「原始」的保留。

不過台山等地這樣的「優勢」是不是可以繼續保留並乘勢朝新的方向發展,則有懸念,因為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正在向當地蔓延,這包括以港珠澳大橋把香港與通往大西南的粵西高速公路連接起來,把已建成的東南沿海高鐵線(嚴格來說是中鐵線)從深圳伸展到粵西和廣西。

這要看地方領導人的眼界和識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