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經新聞》網中文版上讀到一個詞:非常識。這是相對於常識而言的,意思是本來視為常識的東西,到了另一個地方卻不是人們的共識,變成「非常識」了。
這是從日本一位專欄作家在〈日本的「常識」是世界的「非常識」〉一文中見到的。作者觀察到,訪日外國人增加之下,日本傳媒輒有「外國人感到吃驚的日本」之言,而日本人到了外國亦有同樣的吃驚,都見到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外國人會稱讚日本街道清潔、服務到位、國人有禮、菜餚美味、治安良好等等;但也微言於日本人禮節太繁瑣(讓狗也守禮)、不懂英語(中文更加不懂)、沖馬桶程序太複雜 (第一次坐到那樣的馬桶上非要花點時間仔細研究旁邊的指南不可,以防不測)、吃麵條時吮吸聲吵耳、垃圾箱太少、醉鬼太多等等。
類似的文化衝擊,是只要走出國門都會感受到的,日本人於是發覺很多「常識」變為「非常識」了。顛覆了的「常識」例如:街道是乾淨的 (花都巴黎的狗矢何奇多,中國那麼多人隨地吐痰),節儉是美德 (在美國吃個快餐浪費多少調味料、餐具),交貨、約會、火車都要守時 (在一些國家,約會遲到 15 分鐘是對主人的尊重)。
但也有讓日本人敬佩的:在交通工具上讓座 (作者認為日本年輕人要向中國學習),向行乞者施捨,在餐廳把吃剩的食物打包帶走。作者還發覺大家輪流請客而不用「AA制」,使人際關係更深厚。
在偌大的國家如中國,這樣的衝擊是輕易感受到的,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入鄉隨俗早是古訓。
能夠成為常識的東西,必定經過久遠的流傳,經一代又一代人的潛移默化成為每一個人的行為守則,即所謂價值觀。不會有人把這樣的常識一一臚列出來,像法律明文規定,但都由上一輩向下一輩薪火相傳,在家庭中,在學校裡。香港的小學過去有「常識」、「公民」科,屬於基本教育。更基本的教育在家庭和幼兒園、幼稚園進行。常識應「從幼兒抓起」,是所有社會的共識。
常識總有它的合理性,所謂「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是一定客觀、歷史環境下的產物。各地客觀、歷史環境不同,常識自然不同,必不能以一地之常識視為天下之常識,視之為普世價值觀。
自從香港經濟起飛以來,有些香港人自大以至狂妄起來,以為蕞爾小島上的習慣應是世界常規,例如到了歐洲或什麼地方都愛大聲喧嘩,見到店鋪天黑就關門、星期天也少營業就以為有違常理,以為公廁一定是免費公共服務。人口密集對一個地方的人有重大心理影響,甚至影響人的生命、生育規劃,因為人作為勞動力的觀念不同了。香港人的很多常識,在外人眼中其實是非常識,難以接受。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得時刻保持謙卑,特別是涉及大得多的、外面世界的事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