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感恩節:感恩之餘要敬畏

昨天,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 (Thanksgiving Day),那邊的朋友在網上貼上「感謝緣分,感恩遇見」字句以應節。節日以「感恩」為主題,意義廣泛,也因為這樣,節日氣氛彌漫重洋,已不限於美加了。世人能因此對親人、朋友,對家庭、對國家多點感恩之心,實在是好事。至於節日之本來意義,已不重要了。

各地社會都有過靠種地維生的階段,要望天打卦,靠天吃飯。於是到了秋收之日,一年辛勞得到回報,都會慶祝豐收,向上天和各自信奉的神靈感謝。美加的感恩節其實是這樣性質的節日,源自英國。當年「五月花號」載着在英國受迫害的清教徒到了美洲,戰勝了饑寒與疾病,學會了在當地狩獵、種植,迎來豐收,便有了這個感謝上帝「賜予」的節日。

感恩很值得提倡,就是要深切感受一切對自己的恩惠,感激施予者,不管是實在的人或物,或是虛擬的系統或機構。施予者可能不望回報,但受施者必不可以視為理所當然,以至鄙視之糟塌之。

在西方價值觀中,感恩主要源自宗教信仰,主要是對上帝的感恩。在中國傳統價值觀中,這歸於道德倫理。樓宇烈先生說:「個人道德準則四要素:「第一,要有羞恥心;第二,要講誠信;第三,作為一個人要講最起碼的氣節;第四,應該懂得感恩。」感恩的對象很多,從家庭、家族、祖先、師長、國家到上天

對於上天,不僅要感恩,還要敬畏。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天是個很大的概念。天與地相對,天上與人間相對。天總是第一的,《千字文》第一個字就是天。天理、天道,是第一大的道理。天亦即道,即太一,是整個宇宙。神格化後,是指最高之神明。天包含天地萬物,亦是大自然。

樓宇烈在論述中國文化的最根本精神時,着重談天,指出中國有「以天為則」的傳統,即向天地學習,以天地為榜樣。學習天地之無私、包容、誠信;還向萬物學習,學習小草「春風吹又生」的堅毅,學習竹子「及凌雲處尚虛心」,學習水之謙虛就下、以柔克剛、「君子不器」。

天的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在人文。管子說:「所謂天,非蒼茫之天也,王者以百姓為天。」《尚書》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意思是:「上天所看到的,來自於我們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聽到的,來自於我們老百姓所聽到的。」百姓就是天,所謂天命,不在蒼茫的天上,而在百姓的心中。

從今天的角度去看,敬畏天地,固然指敬畏大自然,不要以為人是萬物之靈就可以胡作妄為;亦指要真切認識以民為本,感受民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感恩之心不可少,但敬畏之心更重要。今天,「無知者無畏」卻多有,不知感恩,當然更不知敬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