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自信,傳統,現代化

關於自信心,有這樣一個說法:「自信心是對過去獲得很多成功經驗的結晶。」自信心可以因為得到鼓勵而加強,可以從別人的成功而得到,也可以受到情緒的激勵而膨脹,但最根本的,是來由自己成功的經驗,這些經驗實實在在證明,存在繼續成功的可能性。

假如不斷遭受挫折,一敗塗地,自信心就難免摧殘,以致一蹶不振,即使有過成功,亦不堪回首,乃至對之一筆勾銷,全盤否定。

要一個這樣看似一無是處的人重新站起來,必須一點一滴地讓他審視自己,再一點一滴地累積起新成績。這不容易,一個人如是,一個民族更如是。中國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不斷遭受外侮,英國人幾條新式戰艦,就從南到北如入無人之境,打得滿清政府割地賠款。西方列強紛紛傚尤,都得其所哉。這些持續一個多世紀的屈辱、挫敗,把中國人此前自視為「天朝大國」的滿滿自信心撤底擊潰。從滿清一些開明之士開洋務起,中國追求重新富強, 擺脫積弱。但該怎麼做,完全沒有方向。西體中用、全盤西化、百日維新的思辨與實践,到滿清跨台之後持續。

對於什麼叫現代化,當時沒有誰說得清楚,但有必須學習西方的共識,要引進德先生、賽先生,即思想與技術都要以西方馬首是瞻。所謂現代化也就是西化。與之相對的中國傳統文化被視為腐朽東西,完全過時了,必須徹底推翻,「五四」運動的「打倒孔家店」號召是以得到千呼百應。當時的知識分子精英,連對漢字都眼睛冒火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魯迅語)。

這可說是中國民族自信心的最低點。

可是中國的現代化等不等於西化?中國的現代化可不可以不要傳統?

出身於台灣的香港學者金耀基一直專注於中國的現代化轉型研究,出版有《中國文明的現代化轉型》等專著。他有一個重要論點:沒有「沒有傳統的現代化」。就是說現代必然是從傳統轉化而來,現代中不能沒有傳統。對於中國這樣文明型的國家來說,更是這樣。日本的體量比中國小得多,它是西方以外第一個現代化成功的國家,而在過程中有意識地保持了傳統文化。中國出於西方列強苛搾的反彈,急於求成而與傳統為敵,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弄出個「破四舊」的「文革」。

即使在西方,也有學者期期以為不可。提出「文化衝突論」的亨廷頓就認為,「在開始,西化與現代化是緊連在一起的,非西方社會吸收大量的西方文化,逐步走上現代化,但當現代化步伐增大後,西化的比例減少了,而本士文化再度復興。」

據中國人民大學翟東昇教授統計,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的報告中都沒有「自信」這個詞,十八大報告出現了一次,而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 14 次說到「自信」。他認為,從這個變化可以看到,「自信」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之一。

這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基於「過去獲得很多成功經驗的結晶」,特別是過去五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