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雨打芭蕉,舞出嶺南風情

日前在一個手機群組中看到一段短片,是叫《雨打芭蕉》的中國舞蹈,是廣東歌舞劇院舞劇《沙灣往事》中的「折子舞」,它作為獨立舞蹈上了北京衛視的「傳承者之中國意象」節目,大受讚賞。

這是一個充滿嶺南風情的舞蹈,從音樂、道具、服裝、燈光背景都洋溢着珠江三角洲的巷里氣息,撩人的不僅是舞者的舞姿體態,而是整個舞蹈的意蘊。這其實是為了渲染《沙灣往事》的地方色彩而設計、編排的舞蹈,舞劇說的是番禺沙灣的廣東音樂名人何氏三傑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的故事,順理成章在音樂上用上廣東音樂素材。

芭蕉作為藝術意象,常與孤獨哀愁相連,雨打芭蕉就更添愁緒。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衝《點絳唇》:「閒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都從雨打芭蕉寫到愁。可是廣東音樂的《雨打芭蕉》輕快愉悅,編成的舞蹈亦一樣。

舞蹈一開始,舞者從嶺南大屋一扇大門中打着油紙傘魚貫而出,走到燈光打成的小巷中,不難讓人聯想到戴望舒著名的《雨巷》:
撐着油紙傘,獨自
徬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着愁怨的姑娘。
……

丁香花屬木樨科之下四百多種花卉之一,其中包括桂花,都是細細的花,而香氣醉人。如今正是這些遠看不起眼而暗香遠播的小花的花季。在香港的山路上,公園裡,留意一下不難發現。粵人口中的「丁香」還有小巧玲瓏之意。《雨打芭蕉》的丁香舞者可是不結愁怨,還穿着木屐戲水。

穿着木屐,撐着紙傘,走過麻石鋪就的雨巷;雨點打在油紙傘上,木屐敲着麻石板,聲響高低疏密有致,在深巷中回響。── 畫面何等有聲有色。這樣的場景,在大陸的城鄉小鎮仍不難遇到,在嶺南,在江南。其中最不易得的可能是木屐,還可以買到木屐麼?還有人穿木屐麼?

據傳,南朝以山水詩著稱的謝靈運曾發明一種活齒木屐,上山時可去掉前齒,下山時可去掉後齒,便於蹬坡和在泥濘中行走,以方便旅遊。當時的人爭相效仿,名之為「謝公屐」。李白有詩曰:「腳着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近年因而有了男子群舞《謝公屐》,着意表現魏晉文人雅士的瀟灑不羈。

在《雨打芭蕉》短片中,充當評委的藝人朱丹卻是已不知道舞者穿的是木屐了,稱之為鞋子。若干年前,改良木屐曾經古老當時興地流行了一陣,很快又沉寂了。日本還有木屐,大概只限於藝伎穿着吧?

《沙灣往事》將於五月十七、十八日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三場,有興趣者宜早購票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