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欲壑難填的消費,該制止嗎?

事物總是比較而存在的,因此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好與壞,順與逆,足與不足等等,都如 是,要在特定範圍裡定奪,放到另一個較大或較小的範圍,判別就不同。這是常識,與心理有關,也與物理有關,有時不關乎理性不理性,眼耳鼻舌耳意得到訊息都可能在誤導你,讓你難以判斷。

比如,快樂與不快樂,幸福與不幸福,國際間有不少橫向的比較。有人認為這樣的比較很荒謬,而結果則常常出人意表,與人們普遍認知不一樣,經濟落後的地方的人會比經濟發達地方的人快樂, 快樂的國度往往是相對封閉的國度。中國古代傳說中不知魏晉的桃花源是這樣的地方,現代的不丹也一樣。桃花源後來不知道有沒有對外開放,不丹就至今保持着很大程度的閉塞,盡量減少外部世界的物質與精神衝擊。

似乎,快樂有個死穴,就是人的欲求,包括吃喝玩樂的享受,包括坐到駕駛座擁有話事權的快感等等。在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這些都被煽動得火烤火燎,像陽光空氣一樣自然而然地存在。封閉快樂世界裡的人如果知道外面世界那麼「精彩」,還會覺得自己簡簡單單的快樂是真的快樂嗎? 還會知足常樂嗎?

人的欲求可以是無窮的,所謂欲壑難填。更可怕的是,這些追求和欲望可以培養出來。你不得不同意,在鋪天蓋地的商業廣告宣傳下,人會被馴化得像馬戲團裡的動物一樣乖乖地聽任指揮,去不斷消費,以之為滿足、幸福、快樂。

即使不受廣告洗腦,而你只要習慣、適應了既定的生活方式,特別是迎合人官能需要、講求舒適的生活方式,你就有高起點的追求,如果這是起跑線,可說「贏」了。香港有大量這樣的高起點孩子,自小嘆慣冷氣,坐慣私家車、的士,慣於放假就出國旅行,慣於不斷更換新 iPhone 等等。可是香港一再有這樣的孩子輕生,有心理專家在被問到香港孩子的「抗逆能力」時說,香港孩子普遍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還未到真正的「逆境」,只要遇到「冇咁嘆」──享受不那麼好──的環境,就覺得面臨逆境,一些人招架不了。這並不奇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嘛。

如今是全球化年代,在享樂上,不少東西世界趨同了,不丹那樣自我封鎖已越來越困難,本來自由開放的地方例如香港,要想擺脫追求逸樂的世界潮流更加不可能。但問題已引起關注,英國經濟史學家 Robert Skidelsky 與他的哲學家兒子 Edward 就合作寫了 How Much is Enough? (多少才算夠?) 一書提出質問,提出過度消費本質上有損於環境、滿足感和成熟的幸福生活觀 ,因此應當從經濟學上對抗無限量消費。一個辦法是限制廣告以減弱消費動機,並開設累進幅度很大的消費稅,最高稅率可達 75%。

這自然很富爭議性。在世界經濟還處於低迷狀態之下的今天,大家都在想方設法刺激消費,怎麼可能打擊消費動機? 不過,即使做不到,是否也應思考一下「多少才算夠?」或者從另一個角度,去領略一下「知足常樂」的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