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洲塘海邊遙望深圳鹽田港 |
陽台外面是一條交通繁忙的小街,對面新蓋的鉛筆樓仰之彌高,在準備入伙。親友到來都驚呼:這新樓蓋得這麼近啊!的確很近。不久前買了一盞供踩自行車用的強力頭燈,晚上試用,竟然可以把對面新樓的室內照得一清二楚。這嚇了我一跳,待新樓入伙了 (看來是住宅式酒店),在陽台使用這頭燈得萬分謹慎。
這樣的現象,在香港市區內到處存在。舊區舊樓要麼不重建,一旦重建都必向高空發展,把建築的地積比用盡,於是城市日益石屎森林化。我家附近有不少舊式唐樓或洋樓,不高,沒有電梯,大有重建潛力,這真讓人擔憂。
世界各地城市之優劣,如今常以綠色面積之多寡來比較,綠色面積或空間越多越宜居。以整體面積計,只有一千一百平方公里陸地的香港不過是小城市。其中,用作市區發展的只佔約四分之一,其餘的四分之三,要麼是鄉村,要麼屬郊野公園,而得到法律保護的郊野公園佔了香港面積的四成。若把這四分之三視為綠色地帶,香港的綠色空間在世界各大城市首屈一指。幾年前,英國《經濟學家》周刊把香港評為世界最宜居城市,香港這廣闊的綠色空間得分不少。
可是在國際間的評比中,香港不怎麼綠。譬如據一個網頁的各大城市綠色空間排行榜:
維也納 51%
新加坡 47%
悉尼 46%
香港 40%
里約熱內盧 40%
倫敦 38.40%
斯德哥爾摩 30%
約翰內斯堡 24%
紐約市 19.7 %
三藩市 17.9%
網頁在香港後面註明: 70% 是綠地總面積,40% 受保護。也就是說,它在評比中只算了這受保護的 40%;若以 70% 計算,香港遠列前茅。
年前,卻有人投書到香港《南華早報》投訴,認為「香港的郊野公園不應視為城市綠色空間」,因為只有市區供公眾使用的綠地例如維多利亞公園、九龍公園才算數。按這個標準,香港就沒有多少綠色了。只是,住在香港的人都知道,郊野公園距離市區只有咫尺之遙。如住在港島,往山上走十五分鐘、頂多半小時,就進入郊野公園範圍了。
前天隨朋友到大埔烏蛟騰遠足,穿綠蔭,過小溪,越古村,駐海邊,高高低低地迂迴翻越,在山野之間走了六小時 (包括一小時午餐)。那裡的確不屬市區,但並不僻遠,公共交通可達遠足徑起點,駕車前去就更方便。一路上遊人不少,廁所潔淨,還有越野賽在舉行。
香港的居住環境確有不足,而亦備優勝。只肯困守在香港紅塵萬丈之中,就不要埋怨這小地方綠蔭太少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