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正音正字,限於時空

顏真卿寫的「亲」字
語音學上有一個概念:語音無所謂正與不正。原因是語音不斷在變化,語音學研究的只是語音的流變,看它是怎樣逐步演變的,古音怎麼演變成為今音。若有人說某音是「正音」,不一定要指正他的概念,但得了解清楚他那「正」的標準是怎麼定義的。事物的判別都有這樣的問題,例如對於高矮,武大郎跟姚明一定談不到一塊。

漢字從甲骨文算起,至今有三四千年歷史,即使是現代使用的楷體漢字,從漢朝的隷書演變而來算起,也經歷約二千年了。漢字在華夏地區的應用地域和範圍非常廣袤,不斷在應用中有所變化。為了作出規範,歷朝歷代會或由官方或由民間修編韻書、字典等,又會通過各種考試,把文字的演變始終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使漢字全國溝通無礙。

但要說一個字怎麼寫才是「正字」,就有點麻煩,該以哪一個朝代為正?該以哪本書為正?關於粵語的「正音」,香港有學者言必《廣韻》,那是一千年前中原出版的韻書,不合者是為「邪音」。這非常橫蠻無理。至於字,未聞有類似的「正字」依據。《說文解字》解的是小篆。《康煕字典》收字多達四萬七千餘,是漢字字典的權威;不過疏漏、錯訛甚多。成書一百多年後到道光年間,乾嘉學派學者王引之等人奉旨勘訂《康熙字典》,撰成《字典考證》,共糾正錯誤2588條。當然,錯誤主要不要關於某字寫法的。

也有人以清朝道光年間 (一八三八年) 刻印的《字學舉隅》作為「正字」的標準。清朝的科舉考試對用字造句要求嚴格,考生弄不好要家破人亡。《字學舉隅》將各種禁諱詞語、正寫別字編輯成冊,大受學子青睞,一再重刻,並有諸多學者為之增補修訂。但這書到了「五四」就大受抨擊,魯迅譏諷說:「讀書人之所謂『正字』,其實不過是前清取士的規定……。」錢玄同說「這樣是正體,那樣是俗體,狺狺不休!其實他們全是不認識古字的!」

對於古字,今人的確認識不多了。例如「親」字是怎麼來的。翻查了一下知道,據《說文解字》:「親,至也,從見,亲聲。」《說文解字注》進一步解釋:「情意懇到曰至。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注音的「亲」旁的木字原來該多一橫劃,金文中的「辛」其實是刑具,下加「木」亦是刑械,李斯作小篆把這劃省了。又有說,見與至同義,即到了。「親」即是去牢獄探望,這是至親者才能做的。

「親」字這麼複雜的源流,一般人沒有必要都去認識,留待文字專家去研究好了。顏真卿就曾把「親」簡作「亲」。相信沒有人會說顏真卿寫的是「殘體字」,譏之為「亲不見」吧?

漢字的讀音與寫法,從來約定俗成,「正」與「不正」的定奪,只能限於特定範圍,即在某個約定的時空內。超出了,就根本無從定奪,正如飛出了地球,指南針就作廢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