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教序》中王羲之的行書「爱」字 |
「愛」字不見於甲骨文,到金文才出現。造字之初,未必有深藏愛心之意,但冥冥中切合了中國人慣於含蓄的文化。
「愛」字的楷體凡 13 劃,書寫時減省少不免,寫楷體如是,寫行書草書更如是。近二千年前的書聖王羲之以行書著稱,可稱為漢字簡化大師,隨便看看他的各種字帖就知道。在他的筆下,「愛」字的「心」常常看不見。之後智永、李世民、蘇軾等等的行書草書都這麼寫,顏真卿的楷書亦一樣。
當中的「心」真的沒有了嗎?其實不然,從「愛」字的演變可以見到,「心」並沒有消失,而是變得更含蓄、更內斂了。
篆體「心」字 |
顏真卿的楷書「爱」字 |
「愛字深心融作友」到了當今世代,與護藏愛心之「愛」一樣,冥冥中有深刻的含義。
日前與友人茶聚,說到與子女相處之道,都同意要把子女當作朋友,而切勿處處擺出父母尊嚴的架子。傳統中國社會強調輩分,在內在外都上下分明,尊卑有別,不可逾分。這當然有好處,有利於在龐大複雜的中國社會中穩定秩序。可是在近百年西風東漸之下,這樣的價值觀已被衝擊得東歪西倒,資迅科技的迅猛發展更擴大了不同世代人之間的鴻溝。不要說上下兩代人之間有代溝,八十後、九十後、零零後之間亦有「代」溝呢。
相待如友,不僅是上對下而言,下對上亦應如是,而兩者互為影響。在我接觸的親友中,不乏勢如水火的兩輩人。他們在外都謙愛恭睦、和藹可親,可是一回到家裡面對家人就神經繃得緊緊的,像豎起周身箭刺的刺猬,暴風雨一觸即發。具體原因很多很多,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可能有各種結,心理上的,精神上的結,不易化解,有的可能要吃藥才行。
我想,認識一下「愛」字和「爱」字也許有幫助,特別是「爱」字。不要跟着一些別有用心者說「爱而無心」,而要知道:「愛字深心融作友」。
說得也有道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