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爱」:兩代愛心宜化友

《聖教序》中王羲之的行書「爱」字
由於長遠的氣候、地理、宗教、歷史等等因素,中西文化大不相同。西方張揚外露,中國含蓄內斂,互有優缺,各擅勝場。西方人把「我愛你」整天價掛在嘴邊,中國人則不慣這一套。中國詩詞多敘男女之情,卻是鮮見「愛」字。在「愛」字裡,「心」不外露,嚴嚴地包裹着,上蓋下護。

「愛」字不見於甲骨文,到金文才出現。造字之初,未必有深藏愛心之意,但冥冥中切合了中國人慣於含蓄的文化。

「愛」字的楷體凡 13 劃,書寫時減省少不免,寫楷體如是,寫行書草書更如是。近二千年前的書聖王羲之以行書著稱,可稱為漢字簡化大師,隨便看看他的各種字帖就知道。在他的筆下,「愛」字的「心」常常看不見。之後智永、李世民、蘇軾等等的行書草書都這麼寫,顏真卿的楷書亦一樣。

當中的「心」真的沒有了嗎?其實不然,從「愛」字的演變可以見到,「心」並沒有消失,而是變得更含蓄、更內斂了。

篆體「心」字
「愛」字裡的「心」,在王羲之的筆下最初被簡化為一劃,有時是或長或短的一橫劃,有時短到變為連筆的一點,再連寫到下面的「夂」去。在草書中,「心」字單寫時會寫成連筆橫寫的三點,而在一個字之內,常常會進一步簡為一橫,思、忠等字常會這麼寫。「心」非不存,而是外形、寫法變了,這使篆書、隷書、行書、草書、楷書的「心」都不一樣。若以為楷書的「心」才是「正體」,那麼比它更正、更繁、更古的篆體的「心」,算不算「心」?

顏真卿的楷書「爱」字
後來,簡化了的「愛」字書寫得多了,簡化為一橫劃的「心」與下面的「夂」結合,成為「友」。顏真卿楷書的「愛」便寫作「爱」。能說顏真卿「愛而無心」嗎?顯然不可以,而是「愛字深心融作友」了。這與當今簡化字的「爱」一模一樣。這樣的「爱」並非無中生有而來,若從王羲之算起,已經歷了近二千年的演變。

「愛字深心融作友」到了當今世代,與護藏愛心之「愛」一樣,冥冥中有深刻的含義。

日前與友人茶聚,說到與子女相處之道,都同意要把子女當作朋友,而切勿處處擺出父母尊嚴的架子。傳統中國社會強調輩分,在內在外都上下分明,尊卑有別,不可逾分。這當然有好處,有利於在龐大複雜的中國社會中穩定秩序。可是在近百年西風東漸之下,這樣的價值觀已被衝擊得東歪西倒,資迅科技的迅猛發展更擴大了不同世代人之間的鴻溝。不要說上下兩代人之間有代溝,八十後、九十後、零零後之間亦有「代」溝呢。

相待如友,不僅是上對下而言,下對上亦應如是,而兩者互為影響。在我接觸的親友中,不乏勢如水火的兩輩人。他們在外都謙愛恭睦、和藹可親,可是一回到家裡面對家人就神經繃得緊緊的,像豎起周身箭刺的刺猬,暴風雨一觸即發。具體原因很多很多,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可能有各種結,心理上的,精神上的結,不易化解,有的可能要吃藥才行。

我想,認識一下「愛」字和「爱」字也許有幫助,特別是「爱」字。不要跟着一些別有用心者說「爱而無心」,而要知道:「愛字深心融作友」。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