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親水風水,道在於水

香港公園小小的人工湖,受到「嚴密保護」。
有個名詞叫「親水性」(hydrophilic property,hydrophilicity),指一些物料對水有較大的親和力,可以吸引水分子,能溶於水。與之相對的是疏水性,即對油親和,可溶於油。「親水」的概念如今擴大了,應用到環境設計和認識上去,包括居住環境、社區環境等。在一個這樣的環境中,人可以親近水,如天然的河流溪澗,人造的池塘湖泊。

這其實是人類自古以來自然而然的行為。所有生物,從動物到植物,都離不開水。農耕民族定居要傍水,遊牧民族則要逐水草而居。中國先民的風水概念就是這樣逐步形成的,其中有大量生存、生活上的合理性。在南方,村落若不傍河,必也在村前挖個塘,同時在村後壘山營造風水林。

這可能也是「道」的源頭。「道」是中華傳統文化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關乎人與自然的關係。「自」是自己,「然」是如此、這樣、那樣。自然而然的一切,就是道。其中最自然可觀的,可能是水。水有各種形態,各種性格,可現可隱,可剛可柔,可冷可熱,可高可低,可屈可伸,可隨物賦形。而水的去向,自有其道,必能在不同環境地形中走出最合理的水道,座落到最穩定的位置去。所以「上善若水」。有學者認為,「道」這概念,就是來自先民對水的觀察。這進一步推演成為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道可道,非常道。」

顯然,只有親水才能繁衍,才能生生不息。在水日益成為稀缺資源的現代,水更可親了。很多香港人喜歡台灣,這有不同的原因,其中一點是它的自然環境。台灣的自然環境其實有本身的不足,譬如,山高平地少,降雨量雖大而保水能力有限,一降雨,水就從山上洶湧而下,「奔流到海不復回」。可是台灣有很多以「親水」為名的公園和社區環境,讓人們可以親近水體,很多是人工或半人工的,遊人還可以玩水。
青衣公園,可以親水嗎?

大陸的公園多有湖,也有很多親水設計,如草坡上有人工石澗讓遊人浣足;橋面與湖水齊平讓遊人漫步凌波。

香港鮮見這樣的設計,即使園林建築設計者這樣做了,管理人員也千方百計「破壞」,如在水邊放滿花盆,甚至加設高高的不鏽鋼欄桿。曾聞說,有建築師要為一公園設計一水道,公園管理方面不同意;建築師怕設計日後被人以安全為理由「保護」得非驢非馬,憤然把構想放棄了。

這看來真關乎管理者的識見與水平而與政策無關,個別公園較開明,例如鬧市中的九龍公園,有個親水的噴水池,有階梯一級一級引導遊人到水邊去。

香港很幸運,位處海邊,海岸蜿然,山光水色變化多端。充分利用這優勢之下,海運還帶動着香港的經濟,曾使香港成為世界第一大貨櫃港。不過這已發生變化,日前聽一位領港員 (海上領航員) 朋友說,香港的海運排位每況愈下,目前可能已下降到第五六位,看來還會滑落下去。朋友說,海運涉及很多行業,這意味着很多人的就業會受影響。

是香港的風水轉變了嗎?風水師可能會就此無限發揮,但我相信主要是人的問題。水之道有其自然規律,不明其道,不順其勢,逆道逆勢而行,必招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