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6日 星期六

政治素人「使無知成為美德」

倫斯基當選烏克蘭總統
舊文重溫: 原載於 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 

政治素人近年成為新聞熱詞,世界各地都有從來沒有從政經驗的人凭選舉登上政治高位,小至市長、議員,大至總統。這與互聯網的出現有關,亦關乎各地民心思變,民眾不滿現實,在選舉中別無選擇時,選出一個說出了眾人希望的人來,這往往是有異於政壇老面孔的政治素人。最新的一位,是烏克蘭的澤連斯基,他嫌在電影中扮總統不夠過癮,一不小心弄假成真,高票當選總統了。

可能有些人以為烏克蘭不過是小國,是自從蘇聯解體之後才較多聽到的國家。烏克蘭其實在國際上擁有舉足輕重的政治經濟地位。單就糧食而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歐洲糧倉」之稱,農業產值佔GDP兩成。重工業亦佔重要地位,是近代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軍事工業尤其發達,內地有軍事評論家以「極其強大」來形容。它繼承了蘇聯的軍事基礎,維持着僅次於俄國的歐洲第二大軍事力量。

可是福兮禍所倚,烏克蘭歷來是歐洲勢力東進西突必爭之地。這裡一九九一年結束了與俄羅斯的三百多年的結盟獨立以來,政治動盪迄未稍停,二零零四年「橙色革命」(許多西方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向這些運動提供了資金和訓練他們組織非暴力抵抗的戰術。據《衛報》報道,其中包括美國外交部、美國國際開發署、美國全國國際事務民主學會、國際共和協會以及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和億萬富翁喬治·索羅斯的開放社會研究所。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全國民主基金會從一九八八年開始就支持烏克蘭的非政府民主建設活動。)奪權成功,政治危機沒有因而休止。這場革命把民粹主義推上權力頂峰,財政預算八成分發給國民,後果是通貨膨脹嚴重,把人民生活推下深淵。上任的親西方政府迅即權鬥不斷,「你未唱罷,我要登場」的大戲不斷上演。

對於澤連斯基當選,BBC 有一句非常尖刻的評論:澤連斯基使他的無知成為一種美德。

小孩天真無邪得人鍾意,是為可愛的無知。成年人的無知則很負面,但在特定環境下,有時又魅力非凡。有人把政治素人定義為:由於有些選民厭倦「老人政治」,期望轉變,覺得從未參選的候選人雖然從政經驗不多,但形象清新,抱持理想主義,能帶來新氣象。於是無知便成了美德。

如果說澤連斯基使無知成為美德,烏克蘭選民是否亦有同樣的「美德」?

美國《華盛頓郵報》認為澤連斯基當選,再次驗證政治素人利用社交媒體,可以扳倒與民意脫節的主流政治體制。可是英國《衛報》認為:澤連斯基承諾要解決貪腐並結束寡頭政治對烏克蘭的束縛,但他沒有提供具體細節。

理想主義的圖景,要繪畫不難,要實現卻是另一回事。吊詭的是,澤連斯基連承諾都欠奉。他最有名的宣言之一是:「如果沒有向選民許下任何承諾,就不會令任何人失望。」他可能因而不會讓烏克蘭人失望。

選民還是會失望的。「蘇東坡」事變之後,波蘭團結工會原主席華里沙一九九零年靠高民望當選波蘭首任民選總統,執政後聲望急跌,五年敗選下台。到二零零零年再次參選,僅獲1%選票。

政治選舉很奇怪,雖然競選的職位位高權重,掌握萬千百姓生計,又可能是三軍之帥,可是參選門檻低得令人難以置信,一般只設年齡、國籍限制,不問學歷,不問經驗,不問品德,以示公平。有哪一個非政府企業、機構會這樣招聘CEO?哪怕招聘普通秘書、文員、信差?這可能是當今天下間最荒謬的事 ── 姑且加上「之一」。

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戰火不斷的「歐洲和平」

歐洲代表着人類近代最先進的文明,是工業革命的起源地,是世界最先走向現代性的地方,這現代性進程仍在向全世界擴張之中。另一方面,歐洲又是世界戰爭最頻仍的地方,是人類兩次最殘酷的世界大戰的主戰場。

戰爭又帶來瘟疫,歐洲因而也是瘟疫最頻發的地方,這包括中世紀著名的黑死病,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西班牙流感」(準確的發源地其實是美國),都屬於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瘟疫。在目前的新冠疫情中,歐洲也是重災區。

各種新冠疫情統計都沒有以歐洲為獨立單位的數字。我把ECDC(歐洲疫控中心)網頁中歐盟/歐洲經濟區(EU/EEA)各國的死亡人數(二月二十四日)相加,得出99萬多的約數。若把已退出歐盟的英國的16多萬算進去,就達到115萬,遠超過美國的94萬,是世界冠軍。只是歐洲的人口比美國多一些。

當歐洲仍處於新冠疫高峰之際,戰爭又爆發了。在烏克蘭,喊了很久的「狼來了」終於兌現,「戰鬥民族」俄羅斯悍然出手。

有人說,這是改變冷戰後歐洲格局的戰爭。這有對有不對。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領導人曾經對西方存有幻想,以為西方會張開懷抱擁抱俄羅斯。殘酷的事實卻是,世界最大的軍事聯盟北約不但沒有因為失去了昔日的敵人華約而收斂,反而不承認不東擴的口頭承諾,對俄羅斯步步進逼,直抵俄羅斯家門口。歐洲冷戰結束後的勢力格局其實一直在改變,不但不動聲色地改變,還有在南斯拉夫明刀明槍的改變,美國也赤膊上陣。至於邊沿地區如高加索、土耳其、塞浦路斯等地,小規模的衝突始終不斷。

歐洲歷史上戰爭無數,和平時期很短。歐洲國家數量很多,平均一個國家只有一千四百萬人口,不少只有幾十萬、幾百萬人,都是誰也不服誰打出來、分裂出來的。中國十四億人就相當於歐洲一百個國家。

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了幾千萬人,歐洲人渴望和平了,採取了一些切實的行動,從建立煤碳經濟共同體開始,逐步發展到歐盟。歐盟因此在二零一二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這和平時期被稱為 Pax Europaea (歐洲和平)。

歐洲並非沒有硝煙了,和平只是相對於第二世界大戰規模而言。在維基百科上, Pax Europaea 詞條中列出的戰爭就有14場,其中最激烈的南斯拉夫戰爭是在冷戰「結束」後發生的,當中有波斯尼亞戰爭、科索沃戰爭等六場「小戰」,都死傷以萬計。

烏克戰爭爆發,Pax Europaea 是否就此終結,已受到各方關注。

到目前為止,慶幸的是西方都只扮演圍觀者角色,不管開打之前給烏克蘭作出了多少保證,或者輸送了多少武器彈藥,西方各國都拒絕真箇捋起衣袖加入戰團。

Pax Europaea 之說是參照西方歷史而來的,如羅馬帝國主導的 Pax Romana,由「日不落帝國」英國主導的 Pax Britannica,由後來居上、國家規模遠非歐洲列強可比的美國主導的 Pax Americana 等等。

從烏克蘭戰爭看來,今日的西方還處於「美國和平」嗎? 

2022年2月21日 星期一

全球新冠流行今年結束?

全球疫情到了一個撲朔迷離的關頭,一方面全球確診人數脫弦上升,另方面不少地方爭相「躺平」。英國即將撤銷所有限制,感染了也不用任何隔離,回歸「正常」。

疫情將如何變化? 北京日前舉行了以「新冠將逝,大國何為」為主題的論壇,邀請政治、金融、疾控、經濟等領域的專家共同討論。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全面分析全球疫情態勢,就「新冠流行將結束嗎」發表自己的見解。

關於疫情的走勢,一個較樂觀的表述是,即將過去的寒冬是新冠的最後一個寒冬。如今,「立春」、「雨水」都已過,快春暖花開了。之前,一月十九日,《柳葉刀》發表文章說,新冠大流行將在二零二二年終止,三月份──下個月──將是終止的關鍵時間節點。世界衛生組織則早在二零一零年底就提出:二零二二年新冠流行必須結束。

疫情會不會今年結束?或者下降到一個很低的水平呢?吳尊友據目前日本、韓國以及中國香港的疫情形勢來看,「要終止新冠的流行,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另一方面,國內疫情自去年八九月以來此伏彼起,到今年三月份新冠會突然沒有或突然減弱?

吳尊友說: 「我們對新冠流行終止還是要謹慎樂觀,不能不樂觀,但是也不能過於樂觀,還是要謹慎。」他從兩個角度分析。

第一,從病毒的變異來看,新冠病毒過去兩年發生了幾次大變異,包括Alpha、Beta、Gamma、Delta和Omicron五個須要關注的病毒毒株;當中Delta 的流行時間最長,分布範圍最廣,涉及人群也最多。其次是Omicron,傳播速度最快,一兩個月就傳遍了世界各地,感染人數最多。

分析可見,新冠病毒平均每四到八個月會出現一個重要的變異毒株。他據此作出「不成熟的預測」:「二零二二年四至八月份之間可能會出現一個新的變異毒株,這個新的變異毒株將成為新的主流的流行毒株。」

變異會受到感染個體的影響。如果免疫力比較差,病毒一直在身體裡面,免疫力和病毒長期鬥爭,病毒就會形成變異的現象。變異也受群體的影響。當一種變異體發生以後,如果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把這個群體給隔離出來,或者把其封鎖住,就是所謂我們的清零,就可以把新的變異毒株給消滅。

他指出,現在來看,新冠病毒變異沒有辦法掌控,Omicron不是最後一個,還會有新的變異體發生,還會造成新的流行。所以,他對於二零二二年終止新冠流行,不是特別的樂觀,但相信它的影響肯定不像二零二零年、二零二一年那麼大。

他又從流行病學來分析:新冠病毒每一個流行高峰以後,疫情都有所緩解。全球經歷了多次流行高峰,每一波流行高峰後都有一個緩衝期,緩衝期以後,新的流行高峰也會再次出現。第四波流行高峰是不是全球新冠的最後一個流行高峰,現在誰也不敢說。

吳尊友指出,Omicron流行時,全球的疫苗接種率平均水平已經達到接近60%以上,在歐洲國家達到70%以上,仍然出現這麼大範圍的流行,而且造成了很多人死亡;從流行病學角度來說,目前也不支持第四波疫情就是全球最後一波的新冠疫情。

還是那句老話: 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希望這是黎明前的黑暗。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疫情下,麵包機幫了大忙

自家製黑芝蔴麵包
近來,差不多每天都被「鬧」醒,不是被鬧鐘鬧醒,而是被麵包出爐的香味「鬧」醒。香味就像報時「七點了」,因為麵包機準時按預設時間在早上七點把麵包烘好出爐。

對於是不是買麵包機,我琢磨過很久。一是,麵包機的功能是不是真的好?烘出來的麵包比外面買的好吃嗎?二是,划算嗎?

 吃過不同親友的自製麵包後,發覺麵包機面世多年以後經過不斷改良,已相當可靠,麵包質量是有保證的。當然,麵包機的品牌很多,質量必然有參差。大品牌會較有保證。這又與划不划算有關。麵包賣得越來越貴,又影響計算。

有些電氣產品,例如打印機,機身越來越便宜,價錢很誘人,但接着下來不斷消耗的油墨,價錢不便宜。這是打印機生產商的專屬產品,賺錢比賣打印機多 。一位電子印刷業的資深商人朋友說,彩色噴墨式打印機,若使用不當,噴嘴好易堵塞,尤其是家庭用家,經常換墨,費用不便宜。麵包機沒有這問題,麵粉不是電氣生產商供應的。

不過靚麵粉的價格差別頗大,價差可以以倍數計。了解了行情,卻是可以買到性價比較高的原材料的。

於是,我在過年前用消費券買了一台麵包機。

我喜歡以麵包、咖啡、雞蛋作早餐,隔天或每天要買麵包。如今面對第五波疫情,政府諄囑市民盡量不要上街。麵包機這就幫了大忙,買備幾公斤麵粉,夠一個月之用了。

自己造的麵包,麵粉較好,特別有嚼勁,而且保證沒有不必要的添加劑,更有益健康。新鮮麵包涼了,放進電飯煲(不必多士爐)焗幾分鐘,「烘底」香脆,有另一種滋味。

麵包機還可以製肉鬆。粵人愛煲湯,煲過的豬肉雞肉有大量不溶解蛋白質,丟棄了很可惜。我曾把湯渣的豬肉手撕,調味烘乾,製成肉鬆,但費時而效果欠理想。用麵包機製作好得多。怎麼調味,其實不必按天書而為,隨心所欲即可。用製好的肉鬆夾麵包,超正!

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警剔「該死」之後的統計

比利時一位老人在老人院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後,
與兒子隔着窗無言相對。
如今,很多國家對新冠病毒「躺平」了,認為成為病毒主流的 Omicron 毒性大減,已跡近流感,大可以與病毒共存了。這是一部分人已「躺平」後的「躺平」。

新冠病毒對不同年齡群組的致命性不同,對老人的危害特別大。病毒在整體人群的病死率,掩蓋了老齡群體遠為嚴重的情況。老年群組以外的人可以與病毒共存而「躺平」,其實意味着大批老人已被病毒擊倒而「躺平」── 粵人所說的「瞓直」、「瓜直」,即北方人說「掛了」。

據意大利社會保障局(INPS)十五日公布的《意大利養老金制度資產負債表報告》,意大利二零二零年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人中,65 歲以上者佔 96.3%,有96 818人。

意大利是歐洲「最年老」的國家,疫情前23%以上國民在65歲以上,因而在疫情下首當其衝。二零二零年疫情高峰時,當局曾向醫院發出指南,把ICU和呼吸機留給「最有機會治愈的病人」,老人於是成為犠牲品。

最諷刺的是,意大利的「養老金報告」同時指出,老年新冠病歿者為意大利政府「節省」了11.1億歐元(約98.5億港元)的養老金支出。

美國新冠病歿者的不同年齡群組比率(藍),
與人口比例(灰)。

早就有人指出,歐美國家半心半意的抗疫政策是由社會達爾文主義主導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該死」則死。

美國的死亡人數已超過93萬,據今天的報道,其中3/4年齡在65歲以上;另據 Statista 網站,截至今年二月十日,27.5% 在85歲以上,儘管這年齡組別的人口只佔2%。

《朝日新聞》則報道,截至本月八日的四周內,約80%新冠病病歿者在70歲以上。

率先採取群體免疫、向新冠病毒投降的瑞典如何? 據 Statista,截至一月二十六日,瑞典錄得 15 744 例死亡,其中6 238例屬次80至90歲年齡群組,即佔近四成(39.6%)。

以上國家都屬次發達國家、先進國家,都擁有相對豐富的醫療資源和先進科技,都最提倡「人權」,但都沒有為國民生命全力而赴,尤其是沒有保護好曾為國家作出過不同貢獻的老年人群的生命,而把重啟經濟放在最優先位置上。

當你看到新冠病毒肺炎在這些國的死亡率下降時,請警剔:這可能是統計上的誤導,因為這是「該死」了的都死了之後的統計。

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對比一下,吃了一驚

對比新加坡、日本、南韓、香港每一百萬人確診者人數 
香港的第五波疫情「好得人驚」,每日的確診數字如浪潮式推進,一浪稍退之後,後浪更高,而且看來「高處未算高」。確診者和他們的家人、前線工作人員,還有相關機構各階層管理人員所受的煎熬和壓力,相信非局外人可以感受萬一。旁觀者在指手劃腳、口沫橫飛之前,最好能易地而處思量一下。

身在香港,大家都如蟻處熱鍋,悽悽然,惶惶然。但如能放眼世界,則會發覺,香港其實不算太壞,甚或可以說仍然比很多地方好多了。

到 Our World in Data 網站,拿香港與鄰近的新加坡、日本、南韓對比一下,發覺香港「贏咗成條街」。我知道香港一定不比它們差,但差距這麼大,仍然讓我意想不到。

以二零二二年二月十四日每百萬人的確診數字來看:

新加坡: 86 089.01

日本:     31 098.03

南韓:     27 389.94

香港:       2 256.91

當然,疫情如何發展,難以逆料,不敢說情況不會變化,不敢說香港確診者數字不會繼續幾何級數式上升。

不過要看到圖表以外一個重要因素: 佢地冇「阿爺」,我地有。

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

香港第五波疫情暴露的短板

元朗鵲屏樓被圍封強檢
香港的第五波疫情會持續多久? 參照其他國家如南非、英國的經驗,兩周平均確診數從最高峰回落到之前水平,大約要三周。這不等於說「乜事都冇」,因為之前的水平可能就很高。看看英國的知道。而香港還未知什麼時候才「登頂」,日破二千就能回落嗎?

所謂確診不過是虛數。由於檢測不足,社會中沒有統計的感染者一定很多。檢測嚴格如內地亦有漏網之魚,其他地方更不在話下了。

檢測能力不足,隔離設施不足,是各國各地應對疫情中普遍存在的難題。普遍推廣接種疫苗後,以為能夠達到群體免疫和減少確診者,以上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Omicron 迅速傳播下,這願望不但落空了,還把有關的短板暴露得更徹底。這就是香港當前的困境。

反觀第五波之前,以為通關在望,無疑是過分樂觀了,當局可能連隨時可以啟動的 worst scenario 緊急方案都沒有,或者沒有把底線設得更低。醫療系統很快就瀕於崩潰了,仿如雪崩的情境每天都予人驚嚇。

香港很特殊,人口高度密集,七百五十萬人集中居住在一千一百平方公里的約四分之一土地上,家居十分狹窄。數以萬計的確診者要家居隔離,後果之嚴重難以想像。

香港的醫療系統本來很值得驕傲,是全球最有效率的;若論性價比更是數一數二。香港人以長夀聞世,這是重大原因之一。

可是這系統只能在社會太平時發揮作用,而難以應付百年一遇的大疫,就如任何大銀行都應付不了存戶的集中瘋狂擠提。

世上沒有跨不過的坎,問題是你願意付出多重大的代價,承受多嚴重的打擊,然後在各害相衡中取其輕。這是價值觀問題,各地各國的防疫政策因而大異。試看被美國傳媒抬舉為防疫全球第一的美國,它保住了經濟,股市還大漲,但讓922 474人死去(霍普金斯大學最新數字)。香港若像美國一樣,會死20 839人。香港顯然不願付出這樣的代價。

日前,有在紐約的朋友傳來街頭上不戴口罩的照片,輕鬆的說,美國地大人稀,情況不那麼嚴重。我懷疑這是看不到全局之故。

疫情發展還暴露了香港另一短板:日用物資都要靠外部供應。香港以服務業發達為傲,經濟產值九成以上來自服務業,而工業、農業生產都掏空了。封城的傳聞因而不斷困擾市民,政府一月初起就一再就此闢謠。武漢兩年多之前面對一無所知的新病毒,毅然封城,震驚世界。內地防疫手段之後不斷更新、提升,如今升級為「精準防控」,「封城」過時了。

歐美也有過「封城」(blockdown),實行得溫溫吞吞,都未清零就急急解封,結果是「躺平」。

至今,接種疫苗仍是防疫的最強大武器,但從各地情況看來,在普扁仍有兩三成人未打針之下,病毒繼續肆虐。以色列是接種疫苗的「優等生」,但據 Our World in Data 網站,前日(2022年2月13日) 的七天滾動平均確診數(7-day rolling average)仍高達 32 793.57,同日52人死於新冠病毒。以色列有920萬人口,只稍多於香港。

香港目前有能力應付須留醫的新冠重症患者 ,但醫療系統應付不了一般受感染者、密切接觸者、無徵狀患者等的擠兌。急切要做的是,從硬件到人手,大力提高檢測能力(建火眼實驗室)、增加隔離設施(包括建方艙醫院)。此外是保證市場供應。這都只能向「阿爺」求援。

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打針?不打針?子女的關愛

美國打疫苗不同情況者受感染的的死亡率
香港在第五波疫情高峰中,你假如仍上街,可能注意到,一些私人診所門前有人龍。我接連兩天都注意到了。排隊的都是成年人,不問可知,是要接種新冠疫苗的。隨着疫情越來越兇險,市民的「打針」積極性提高了不少。

據政府統計,最新每日接種劑次為50 791(七日移動平均值77 528)。其中約三分之一是接種第一針的。在私家診所門前排的,相信不少屬於這部分人。

政府統計顯示,香港起碼接種一針的人口佔 83.0%,即17.0%人還未接種,按香港人口約750萬計算,大概有127.5萬人完全未接種疫苗。長者、幼童佔很多,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日前指出,安老院舍的第一針接種率只有22%,已有超過30間安老院舍爆發疫情。近日的新冠病人死亡個案,主要是老人和幼兒。

不接種疫苗的原因很多。幼兒方面,由於政府辦事有板有眼、有根有據,要等待藥廠的正式數據行事; 即使明知安全,無正式數據也不敢「事急馬行田」。五至十一歲兒童終於可以打針了,至今,第一針的接種率只有6.7%。

長者打針少,一個原因是長者不少有長期慢性病,怕有副作用。主要是長者自己怕,更重要的是子女不讓打。我聽一位家庭科醫生說,每問到長者病人為什麼現在才來打針,回答常是「仔女嗌唔好打」。

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今日在電台節目中指出,現時安老院舍約有五萬名長者未接種新冠疫苗。疫情空前危急下,願意讓長者接種新冠疫苗的家屬比例提高了一倍多。

一般以為,「讀得書多」的青壯年一輩對疫情一定多點知識和理性。過年前,一位屬於這一輩的友人如往年一樣登門來取揮春。正事辦過,聊起來才知道他竟然沒有打疫苗,說是怕打了會面癱,家裡的母親也未打。我氣說,早知如此,就不讓你登門了。

從各地數據可知,人口中佔多數的青壯年年齡群中,Omicron 的殺傷力的確下降了。他們若受感染,美英等歐西國家的一般衛生指引是,不要去醫院擠兌資源,吃兩種藥自療好了:必理痛、布洛芬,都是日常的止痛消炎藥。

可是仔細看看數據會知道,打不打疫苗的死亡率大不一樣。

據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截至北京時間2022年2月14日6時21分,美國過去約23小時新增確診病例33468例,新增死亡病例468例。據此可以非常粗略算出,病死率為1.39%,遠遠高於流感。按此比例推算,若像美國一樣「躺平」與病毒共存,香港今日確診2071人要死29人。

可是,若把病死者按疫苗接種不同情況分開統計,情況很不相同。

Our World in Data 網站有個美國按接種疫情不同情況的每周死亡率統計。據最新的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四日一周的統計,所有年齡組別合計,完全不打疫苗者的死亡率是接種了兩劑疫苗者的14倍,是接種兩劑連加強劑者的97倍。

為什麼那些「關愛」父母的子女會叫父母別打疫苗?上文提過的家庭醫生認為, 開始推動疫苗接種時,傳媒嘩眾取寵的大量負面報道要負重大責任。

2022年2月9日 星期三

烙畫:有虎有樂

烙畫:有虎有樂。所用的烙鐵(即辣雞)很古舊,多少年來只偶爾用來做手工,主要是烙字。上淘寶看到,如今其實有專用於烙畫的烙鐵。 這回試試烙畫。手頭有一塊松木板,能不能烙一只老虎以應歲? 昨天動手,今天上色收尾,木板背後寫上「有虎有樂」。香港疫情下,大家都痛苦。所有社會活又停頓了,趁這閑隙做些喜歡的事,未嘗不是樂事。



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看北京冬奧開幕式:「天之道」

冬奧開幕式的廣場舞表演
昨晚在電視觀看冬奧短道速滑男女混合二千米接力賽,中國隊在峰迴路轉中晉身決賽,最後險勝意大利,奪得金牌。

如果最後一棒的武大靖不是身高腳長,在衝線時及時伸腳而率先以刀尖壓線,就會被最後殺上來的意大利隊壓倒;意大利衝線的運動員後勁凌厲驚人,猛如飛將軍,賽道若延長那怕十米,中國隊可能就只能得到銀牌了。中國隊以2分37.348秒衝線,快意大利隊僅0.016秒。

到最後一圈,武大靖看來滑得十分自信,他是奧運短道速滑金牌選手,實力不容置疑。贏了,說贏得「解氣」。自信源自實力,希望不要輕敵就好。

北京成為雙奧之城,從夏奧到冬奧,相距不過14年,不滿一代人,而變化巨大。

歷來很多城市爭辦奧運,這除了是名譽之爭,也是發展動力之爭。奧運是雙刃劍,辦得好,是城市發展的分水嶺,城市自茲躍上新台階,從經濟到人文,脫胎換骨。一九六四東京奧運是最佳例子,一九六四年成為東京以至日本向國際起飛的標誌。若辦不好,會是投資黑洞,風光過後留下多少年難以填平的債務窟窿和民心怨懟。延遲一年舉辦的二零二零東京奧運,是另一個相反的例子。

傳遞,傳承

北京冬奧剛開幕,整體成績未可知,拿來與去年的東京夏奧比較不恰當。比較一下開幕式是可以的。各屆奧運會不管提出什麼口號,主旨總離不開奧運「更快、更高、更強」的格言,去年又加上「更團結」。東京奧運開幕式卻實在難以激發人們的鬥志,倒是充滿疫症大流行的抑鬰氣氛,其中一幕如鬼魅竄動的日本傳統文化獨舞尤其讓人心涼半截。

當時很多人懷念起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氣勢磅薄的開幕式來。那時,出席了鳥巢開幕式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Thomas Friedman 接連發表了One Olympics - two systems (一個奧運,兩種制度) 和 A Biblical Seven Years (經典的七年)兩篇文章,拿美國和中國對比。在第二篇文章中,他指出美國七年來窮兵黷武,以反恐為名忙於在伊拉克、阿富汗打仗,而中國集中力量大搞基建。他於是從鳥巢的表演得出兩點結論: 一是中國展現的力量無可匹敵(unrivaled),二是我們太糟糕了,快讓子女學中文(Mandarin)吧。

二零零八北京奧運的確可看作是力量的展現,中國以龐大的人力物力和熱情,努力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崛起,也激勵自己的人民更奮發圖強。兩年後,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六年後,中國以購買力平價(PPP) 計算超越美國。

中國繼續埋頭苦幹,美國則繼續如 Friedman不滿的,滿世界惹事生非。Friedman 如今若重臨鳥巢出席另一個奧運開幕禮,會有何觀感? 他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開幕式。零八夏奧開幕式氣勢雄渾,有「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之氣慨,表演者紀律嚴明而拘緊。二二冬奧開幕式則氣定神閑,盡顯「亂雲飛渡仍從容」的自信:參與者人數不到14年前的十分之一,沒有一個職業演員;讓砌出巨大心型的上千個兒童演員在萬米的影音視屏上自由發揮,不設規定動作;正式開幕式之前,有半小時的廣場舞表演作暖場,所有隊伍的服裝是各自決定的,七彩繽紛‥…‥。

當天正逢立春。春天是什麼? ── 萬紫千紅才是春。對國民曾被譏為藍螞蟻的中國來說,這是何等巨大的變化。

這樣的自信源自一個信條: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你真正做好了,而且比別人好得多,例如抗疫,就能不爭而自勝,如老子所說的「天」──「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2022年2月5日 星期六

立春啟新歲,年味淡如斯

昨天立春。很多人認為,農曆新歲應自立春開始。

農曆的「歲」是陽曆概念,從本年的一個節氣到下一年的同一節氣為一歲。「年」則屬陰曆概念,是從某月初一到下一年同月初一之間的時間。「迎新歲」與「過新年」,嚴格來說意思不同。

中國自古以來有過一百多種曆法,都是陰陽合曆,就是曆年取回歸年(365.2425日),曆月取朔望月(29. 5305日),彼此的計算矛盾在春秋時即以置閏協調得很好。當時有夏曆、殷曆、周曆三種曆法,歲首的月份不同,是為「三正」。夏曆以陰曆正月為歲首,殷曆以夏曆的十二月為歲首,周曆以夏曆十一月、即冬至之月為歲首。漢武帝起採用夏曆,一直以正月初一為元旦。至民國採用西曆,改以元旦為西曆首日之名,民間仍然採用的陰曆新年則改稱春節。

對於當時主要是農耕社會的中國來說,春節保存着新年的傳統意義,一是農耕意義,二是祭禮意義。

農曆以「農」標榜,對農耕至今不失指導意義。它按太陽運行規律而製定的廿四節氣,能指導農民按由日照引發的氣象變化來耕作。春節和過年自然成為大肆慶祝的節日,慶祝春回大地,重現生機。春節從根本上來說,是個農耕社會的節日。

這個為新一年農耕鼓勁的最大節日,也是禮拜、祭祀的最大節日。

不同的遠古社會都以禮拜儀式、祭祀為文化核心,它可以衍化為宗教,而在中國則衍化為禮。不同形狀的古「禮」字都有「豆」,據王國維的解釋,它是盛載飲食的器皿。《禮記》云: 「禮之初,始於飲食。」不但禮與飲食相關,整個中國文化都與飲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據
《周禮》,皇宮四千多「在編人員」中,有二千二百人──約六成──與飲食有關。春節、過年既是向天地向祖先致祭、禮拜的重大節日,自然也是飲飲食食的節日。

中國人的數量因此以「口」來計算,人手、人頭遠不及人口夠分量。

有禮就有樂,以至「無禮不樂」。過年自然離不開「樂」。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樂其實是音樂、咒語、舞蹈的合一。為了顯示隆重,禮中器物務必力求精美,由此產生各種材質的禮器。中國出土的最精美陶、瓷、玉、青銅等藝術品,幾乎都與祭祀有關。建築亦如此,可作為中華文化象徵的天壇就是最高等級的祭天、祈穀、祈雨場所。

這些禮啊、樂啊、舞啊、祭器等等,在華夏大地各方水土的千百年傳承、轉化中,形成了無限豐富的種種民俗,融入人們的生活和記憶中。

於是,春節、過年成為中華文化一個內蘊厚實的重要載體。對它的記憶──年味的記憶、鄉愁的記憶,其實是對悠久文化傳統的記憶。

問題是,中國在迅速發展,在迅速脫離農耕社會,變為工業社會,甚至數字社會、信息社會。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標誌。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約佔八成,英國更達九成。一九七八年中國開改革開放之年,中國城鎮人口佔全國人口不到18%。到二零二一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城鎮的人口達到9.0199億人,即城鎮人佔63.89%。美國著名諮詢機構麥肯錫公司十年發表研究報告《城市化的世界:城市與消費階層的興起》指出:「毫不誇張地說,我們面前正發生世界前所未見的最重大經濟變革。中國的城市化,比諸十八世紀的英國,規模大百倍,速度快十餘倍。」這進程仍在持續。

中華文化的主要風俗都是在農耕社會中細水長流地形成的。城鎮化使人口脫離農村,大量風俗卻無法隨之在城鎮生根。春節、過年的農耕意義,祭禮意義都難免逐漸淡化。年味不斷趨淡,是勢所必然。西方的聖誕節等越來少宗教味道,而日益商業化。春節、過年想必也如是。

年味日減也就不出奇。香港這個年在第五波疫情中度過,年味之淡就更不堪提了。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祈望「有虎有樂」、「虎中作樂」

年廿八那天早上,冷空氣剛南來,下了一夜小雨,空氣淨化,天無片雲。遙望維港,遠山明明晰晰,藍天深深邃邃。趕緊拿出剛翻出的一個「庚虎開運」小擺設,以維港作背景,拍了照片。小虎仰笑朝陽,憧憬未來,算是被疫情、暴亂折騰了近三年多後的祈許吧。

新春新年,萬物甦生,總予人新希望。

照片的美麗景象卻只持續了大半天,雲量到下午便多起來。接着幾天,雲陰雨冷,到今天大年初三了,還冷得讓人瑟縮。這或許預兆,不可太樂觀,疫情翻覆難免。

中華先民與老虎打交道的歷史十分長遠,在各種材質的雕塑、繪畫中留下數不清的老虎形象,石刻的、玉雕的、青銅器的……豐富多采,可見老虎曾經經常出沒。清朝皇家一年一度在木蘭圍場大舉狩獵,康熙曾傲然說:「朕自幼至今,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三五、熊二十、豹廿五‥…其餘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皇帝一人獵虎即逾百,舉國上下獵虎之多實難計數,老虎今天之瀕危是所必然。


香港也曾有老虎。最後出現的可能是「上水之虎」。這老虎一九一五年為患於上水一帶,最後行蹤在龍躍頭附近被村民發現。警隊接報出動,但出師不利,一名印裔警員喪命於虎口。 警隊再組織行動,才把後來被命名的「上水之虎」獵殺。運到倫敦製成標本的虎頭,曾陳列於中區警署(大館),如今已移到警察博物館展出。

年少時,經常到一位同學住所兼工場的家中排練中樂,地點在油麻地廣東道的一處唐樓的三樓,每次上下樓梯,都與「老虎」打個照面,因為樓下是店鋪售買虎骨木瓜酒的「專門店」,窗櫥陳列着一隻虎頭和虎皮,以示虎骨浸酒並非虛言。記不得店鋪有沒有店名,反正「虎骨木瓜酒」的名聲已足夠招徠。

對於老虎,中國人真是又敬又畏,又愛又恨。

畏與恨不難理解 ,為的是老虎噬人吃人,個人莫之能敵。武松騎虎掄拳,把老虎打死,多半是小說家之言。楊子榮打虎上山,靠的是工業化後威力強大的槍械。康熙打虎過百,必不是皇帝神力驚人,而是兵多勢眾。

在中國的原始社會,老虎被視為百獸之王,是山林中的最強者,映照出人類的脆弱。這催生出對虎圖騰的崇拜。勇猛無敵的老虎,對自己幼崽保護有加,讓人們寄望以虎為保護神、繁衍生育之神。虎將、虎勁、虎氣、虎步、虎勢、虎背熊腰、虎踞龍盤、生龍活虎等等好詞。

對老虎的美好願望又進一步把老虎幻化成可愛可親的神靈,以種種親民的形象出現,能登堂入室,親近婦孺。虎頭枕、虎頭鞋、虎頭帽是日常用物,憨厚的布老虎形象百變、色彩斑斕,是北方一些農村婦女的日常手工藝,可隨手創作。一些地方還會在端午節用雄黃給兒童畫上虎臉,寓意健康、強壯、勇敢。

但老虎仍然可畏,以至不少地方對「虎」字、甚至諧音的「府」字等有忌諱。大家都知道北方人稱老虎「大虫」。據易中天《閑話方言》一書,溫州人還叫老虎為「大貓」,長沙人把腐乳叫「貓」乳,把府正街叫「貓」正街。

粵音中「虎」與「苦」同音。希望虎年不是「苦」年,而是「有虎有樂」,能「虎中作樂」── 如今,所有音樂活動都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