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曾給人們帶來無限憧憬,二零零零年到來時已懂事的人,相信都對那年一月一日的興奮留有深刻印象。從全球角度來看,事實卻大相逕庭,黑天鵝一再出現,讓全世界陷入持續的動盪與不安。
九一一震驚全球之後,全世界捲入了恐怖襲擊與反恐戰爭的恐懼;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國家戰火翻飛,引發難民潮衝擊歐洲;差不多同時,以華爾街為原爆點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誘發歐洲債務危機;英國選在這時候脫歐了,美國人則選出一個蠻幹的總統,挑起禍及全世界的中美貿易戰;「上天」惟恐世界不亂,偏偏在這時候弄出讓全球人人自危的新冠病毒來。總之,危機接二連三,至今不知伊於胡底。
正在這時,讀到一本好書: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劇變》(Upheaval),其中譯本的「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副題,彷彿有意為當前「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寫照。
這是戴蒙德去年出版的新著。戴蒙德是人類學家,以《槍砲、病菌與鋼鐵》聲名鵲起,之後接連出版了《第三種黑猩猩》、《昨日之前的世界》、《崩潰》等廣受好評著作,講的都是人類社會的興亡、演變和命運,涉及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劇變》把視角拉回到當代,講的同樣是人類命運,而讓人有更切身感受。
所謂劇變,是個人或社會、國家陷入某種危機之後有所應對而發生的變化。中文的危機一詞,結合了「危難」與「機遇」,富有陰陽辨證的哲學意蘊。戴德指出英文的crisis一詞來自希臘語的名詞 krisis 與動詞 krino,有「使分開」、「做決定」、「加以區分」、「轉折點」的意思,因而指的是一個緊要關頭、一個轉折點。
丘吉爾說:「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劇變》一書試圖從作者個人和他居住過一些日子的七個國家面對不同危機的經歷,提出應對之道。這七個國家──芬蘭、日本、智利、印尼、德國、澳洲、美國──的經驗有成功、有失敗,還有正處於「現在進行式」的,但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重要的是,危機或遲早會到來 ,「大部分個人危機和國家危機是多年裹漸進式變化積累的結果」。他引述其他學者的研究指出,美國的城市平均每12 年會經歷一場技術危機,平均持續四年,即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時間處於危機當中。
他提出,國家危機受到 12 項因素影響:
1 對國家陷入危機的舉國共識
2 國家願意承擔責任
3 明確要解決的國家問題,劃清問題的範疇
4 向其他國家尋求物質與資金援助
5 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
6 國民對國家的認同
7 國家要進行誠實的自我評估
8 國家過往應對危機的經驗
9 應對國家失敗要有耐心
10 國家在特定情況下的靈活性
11 國家的核心價值觀
12 不為地緣政治所約束
在當今危機四伏的世界中,這 12 條到處有參照物。
(《劇變》閱讀筆記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